示意圖,與新聞事件無關。

圖片來源: 

Facebook

為了研究社交網站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臉書(Facebook)與知名的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合作,針對臉書的使用展開調查與分析,發現那些經常潛水且被動消費資訊的使用者通常會在看過臉書之後心情更差,而在臉書上主動分享訊息的使用者則更容易因此而感到幸福。

所謂的被動消費資訊指的是那些只讀訊息而不互動的使用者,研究發現他們通常在看過臉書之後心情更差。其中,加州聖地牙哥分校與耶魯大學的研究指出,在社交網路上點選連結的頻率是一般人的4倍,或者是按讚次數是一般人兩倍的使用者,其心理健康狀態普遍比一般人差。

研究人員推測,這些人可能是因為「負面的社會比較」,或是遠離了實體的社交活動而不開心。

另一方面,對於在社交網站上積極與友人互動的使用者而言,結果卻截然不同。研究顯示,那些經常分享訊息、張貼文章或留言的使用者通常更有幸福感,他們具備與親友、同時及同學互動的能力,並把臉書當成是聯繫中心。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顯示,張貼或收到更多訊息與留言的人,不論是在社交支持、憂鬱或孤單上都有所改善。然而,只是更新自己的狀態是不夠的,人們若能在社交網路上展開一對一的聊天更能強化其正面效果。

還有一項有趣的研究是讓有壓力的人們選擇所要造訪的社交網站,選項包括臉書、YouTube、音樂網站或遊戲網站,結果他們選擇臉書的機率是其他沒壓力的群組的兩倍。

為了創造更具意義的交流,臉書設計了許多服務,例如在兩年前推出的Take a Break可用來隱藏舊情人的動態,或限制對方看到自己的動態;於今年將自殺預防機制拓展至全球市場;還在上周發表了Snooze,可暫時將友人、粉絲頁或社團冷凍30天。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