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2天的2017年台灣人工智慧年會於今日(9日)盛大舉行,這次超過2,200人報名參加,同時有5個分場議程進行,其中包含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AlphaGo 首席工程師黃士傑、Google研究科學家紀懷新等重量級的演講者。

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過去在中研院資訊所13年的時間,奠定了產業和學術的經驗,他表示,雖然他是台灣第一代從事AI研究的學生,但是現在已經不做AI研究一段時間了 ,以前做研究時,教授都會說這是沒有飯吃產業,但是沒想到,在30年後AI技術終於開花結果,他以自身豐富的經驗來分享對AI技術的趨勢看法,以及台灣的機會。

他表示,過去三年前大家都在談IoT,兩年前開始談AR和VR,現在大家談AI談的火熱,全世界都在投資AI,就連臺灣科技部也投入160億元的資金在AI的研究上,大家可能會覺得經費不算多,但是簡立峰提醒,科技部的投資是用在學術的基礎點上,可能會帶來翻倍的產業再投資,帶動整個臺灣的AI產業,值得開心的是,這次臺灣的投資不算晚,最重要的是有沒有發現當地的優勢。

不過,他表示,AI並非最近才開始興起,AI是經由過去30年的累績才有今日的成果,因此,過去如果沒有成功,現在失敗的機率也非常高,他認為發展AI必須要跨到各個領域,「AI開啟跨領域的時代!」簡立峰指出,過去從沒有一個名詞,讓不管是政治人物、各行各樣都認同,AI是從網路時代到現在造成的完美風暴,而AlphaGO的成功就是引爆點。

過去人們認為,圍棋很複雜,因為圍棋有棋譜,需要有人類的知識累積才能學習,但是AlphaGO卻與人類冠軍競賽時,贏得勝利,他指出,一般的職業棋手,一年也才下50~60盤棋局,但是AI卻可以下好幾百萬盤,透過大量的訓練資料不斷的學習,一直練習,就能產生比人還要傑出的結果。

許多人會把焦點放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但是,簡立峰提醒,這次臺灣應該要看見AI全球化的趨勢,要思考臺灣在世界的角色如何重新改變,找到臺灣可以發揮的應用,像是數位服務可以用AI,目前世界已經從行動第一走到AI第一,手機在AI的年代已經不是一隻手機的功能,他是人類的數位代理人,以後手機就代表使用者,甚至比使用者還要了解自己,幾乎可以幫使用者處理任何生活中的事情,這些都是臺灣可以抓住機會的應用。

他解釋,AI的概念大致上圍繞一個人的人體,包括聽覺、視覺、語言等感官,現在人類對AI的定義就是如果機器做的比人厲害,就是AI,但是他認為,其實機器翻譯在這10幾年間的進展,才是可怕的,機器翻譯就是受惠於大量資料訓練的結果,不僅機器翻譯,影像辨識也是因為大量圖像資料,就能有非常好的成果,這也是目前最好的AI應用, Google的研究員也已經證實,用13萬張的視網膜圖片來訓練AI系統,辨識結果就能跟醫生一樣準確,史丹佛教授也有過一項研究是關於乳房攝影影像,辨識結果也能高過醫生。

簡立峰指出,目前AI的困難是,不是所有領域都像影像或是機器翻譯一樣,能夠透過大量的訓練資料,能在短期內有重大突破,他認為,「近一年最能代表AI的應用就是自駕車」,Google甚至已經要推出自駕的計程車,他指出,每年全世界有100萬人因為車禍死亡,其實人類當駕駛是非常不適合的,而機器來當駕駛是較合適的,不過,當自駕車發生第一個車禍,大家就會開始懷疑自駕車的能力,他舉出商周一篇報導提及,車子若不用人來開,人類通勤的時間將會多很多,以土地面積較大的國家來說,光是省下開車的時間,就會多出好幾個小時,這時候,新的服務和工作就會出現,舉例來說,開車族休憩的旅店可能會消失,因為人不再需要休息,而新的機會可能像是網路直播,或是遊戲產業,另外,保險業也會因為自駕車而受害,因為不再有眾多的車禍發生。

因此,他提醒臺灣產業界,要思考的是,「自動駕駛的概念出現,你看到的挑戰和機會是什麼?」AI的出現,讓他發現,臺灣應用開放式平臺能力是少的,身為一個高科技的國家,臺灣用Opensource的經驗也是非常少的,原因就是因為臺灣是代工業,臺灣的企業會在參展找客戶,而不是在馬路上找客戶,所以,本身商業的行為就會不一樣,依照他的觀察,「臺灣一直在重複做過去做過的事!」他認為,這樣是不行的,知名社群網路公司Snapchat內部只有12個人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全世界很大的社群平臺 ,內部有11個工程師全都在寫前端,後端全都是用雲端。

他建議,企業應該要先做雛形,模擬出虛擬的應用,觀察使用者接受程度,使用者願意接受再去從事開發,不是要打造任何應用都從做工具、做平臺開始,「真正的贏家使用者端知道需要什麼的人,不是做工具的人,」他強調,企業要縮短測試期,用最快的速度接觸到使用者,然後不斷的循環改進應用的過程。

目前,AI技術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圍棋方面機器做的比人好,影像辨識則是機器跟人的能力差不多,而語言理解的領域,則是人遠遠超過機器的能力,他自己簡單的定義是,如果那個領域是定義比較完整的,就比較容易發展AI系統,「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很難AI化,後天學習來的能力較容易AI化。」他說。

他指出,臺灣許多科技發展都比全世界早,像是臺灣很早開始做無人機了,但是臺灣的創意和想像力不夠,世界將無人機想像成飛行的機器人,於是發展出很多不同的無人機應用,像是醫院的送藥機器人、電商的貨運機器人,更有趣的是,紐西蘭用無人機來趕羊,因為臺灣沒有應用的習慣和經驗,常常錯失機會。

他提醒,臺灣的機會是「AI硬體有優勢,AI應用要把握」,用硬體來做跨領域的應用,另外一個臺灣的機會,可以發揮臺灣硬體的優勢,也能將AI技術IC化,他認為, 臺灣在發展AI,一定要跨領域的應用,必須要異業整合,像是智慧醫療、智慧照護、智慧製造、智慧汽車,並且也要世代整合,將新舊產業整合、將實體與數位產業整合,或是傳統產業可以網路化、數位化,最後,他也建議,臺灣只要關於「信賴」的產業都有機會,例如,安心農業、安心食品、心理諮商、醫療等,他不確定這樣的機會與AI有無相關,但是,留給大家自由發揮創意,創造出新的應用。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