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IDC

根據市調機構IDC每年針對企業和政府機關的資料分析成熟度調查,從2014~2016年全球和亞太地區都有更成熟的趨勢,2014年還有一些單位停留在評估的階段,但是2015年後,都進入成熟度更高的試驗、專案、可重複、可管理和最佳化的階段。

IDC軟體暨服務資深市場分析師蔡宜秀表示,雖然報告中的調查對象並沒有將政府機關與一般企業分開,不過,政府機關資料分析的成熟度也是走向越來越成熟的趨勢。

過去政府機關內部的系統都具有簡易的分析功能,像是內政部的資訊系統都有分析的功能,過去也有從事資料分析,只是分析的資料都比較片段,沒有綜合或是全面分析。

近一兩年來,臺灣受到全球多國的影響,也開始加緊腳步投入用資料分析驅動政策的機制,尤其鄰近臺灣的亞太地區,包含南韓、日本、澳洲和香港等地都相當積極,甚至新加坡、南韓、澳洲等國早在5年前就建置政府資料交換中心(Data Hub),加速發展資料科學和相關應用。

IDC受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調查國外作法,蔡宜秀表示,從2016年至今,工業局有持續研究他國資料交換中心的建置方式,並研擬資料平臺的架構,臺灣由於法規上的限制,政府非開放資料僅限於學術和研究用途,目前跨部會的資料整合也沒有完整的機制,工業局期望建立符合相關法規的資料交換中心,以便推動資料治理。

「政府對內要落實資料驅動決策機制,就要先從基礎工作做起,」蔡宜秀指出,藉由資料交換中心的平臺,將所有政府機關的資訊彙整在同一個平臺上,能夠方便日後資料收集和分析工作,政府機關人員可以有效地取得所需的資料,加速發展政府資料治理。

IDC軟體暨服務資深市場分析師蔡宜秀表示,臺灣採購公報網上與資料治理相關的專案並不多,需求單位以中央政府機關占多數,地方政府可能有預算的考量,若要投入都屬於自發性的投資,在心態上,她認為,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相對主動。(圖片來源/蔡宜秀)

資料交換中心平臺應依照資料性質分成三層

IDC建議,應將資料交換中心平臺依據資料的性質分為3層,第一層為政府機關行政辦公自然產生的資料,像是機關內部的公文系統,第二層則是加值服務的資料,也就是經過其他資訊系統服務,初始數據透過分析變成加值資料,例如防災救護通報系統。

第三層的資料則是提供給各個產業別建置應用的專用數據,舉例來說,制定公共衛生、醫療或是國防相關政策所需的資料。

除了存放各種資料的功能,IDC也建議,資料交換中心平臺需要加入文字辨識、影像辨識等技術,來處理不同形式的資料格式,另外,也需要加入AI技術,有利後端系統自動化判斷、分析。

沒有相關法規,政府推動資料治理相對困難

IDC將政府資料治理分為對內和對外,針對內部決策的資料治理應用,多半會集中於中央政府機關,雖然對內的應用民眾比較不容易察覺,不過臺灣政府都有持續在投入,蔡宜秀舉例,衛生福利部正在研究該收集哪些類型的數據來分析,提供疾病防治相關政策的制定。

對外的應用則是以地方政府機關為主,且大部分是與民眾服務直接相關的應用,由於地方政府是跟隨中央主管機關的命令行事,但是目前用資料分析支持決策的機制沒有法令依據,中央機關要帶領推動也相對困難。

蔡宜秀表示,臺灣採購公報網上與資料治理相關的專案並不多,需求單位以中央政府機關占多數,地方政府可能有預算的考量,若要投入都屬於自發性的投資,在心態上,她認為,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相對主動。

依照IDC對臺灣政府資料治理的觀察,政府目前在交通和醫療的應用上較為積極,以交通為例,政府機關試圖用App資料來分析民眾搭乘狀況,優化公共運輸的規劃,或是高速公路道路流量的管控機制。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