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6年前NASA美國太空總署雲端專案的OpenStack,在發展初期皆以開源雲端作業系統自居,自今年OpenStack波士頓高峰會開始,則打出開放基礎架構(Open Infrastructure)的新口號。在今日(5/9)OpenStack波士頓高峰會第二天主題演講中,OpenStack基金會營運長Mark Collier就解釋組合式開放基礎架構與原生雲端應用的重要性。
Mark Collier指出,組合式(Composable)是指所有元件既具有獨立性,又可以與其他元件一起運作,共同組合成一套系統。而原生雲端(Cloud Native),則是指雲端應用程式在設計時,就預設是執行在可程式化的基礎架構。結合起來就是一個元件既獨立又互相依賴的雲端系統。
其實,這兩個概念與現代化雲端系統的兩個熱門話題—微服務(Microservices)與原生雲端應用,不謀而合,也可以說OpenStack的新詮釋要擺脫虛擬機器運算服務的舊刻板印象,訴諸於現代化雲端平臺的新形象。
事實上,OpenStack早已不只虛擬機器的運算服務而已,而涵蓋了虛擬化運算(名為Nova)、儲存(Cinder)、軟體定義網路(Neutron)、身分驗證管理(Keystone)、實體機部署(Ironic)、容器服務(Magnum)等等多種服務。然而即便圍繞著OpenStack核心發展出來的服務模組非常多樣,卻也形成了Mark Collier所說的迷思—OpenStack是一塊孤獨的巨石。
OpenStack基金會以組合式開放基礎架構重新定位OpenStack,呼籲OpenStack的各個服務要能夠獨立運作,因為唯有OpenStack的服務可以獨立運作,才有利於結合其他的應用,讓OpenStack深入更多新興的IT應用領域。
全世界正如火如荼探討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就是其中一個關鍵的新興應用領域。Mark Collier舉了一個AI系統的參考架構為例,底層的可程式化架構是OpenStack,中間的應用管理層是Kubernetes,最上層則是深度學習框架TensorFlow,而整套系統的組成元件都是開源軟體。
Mark Collier表示,不能再將OpenStack視為提供雲端服務的基礎架構(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而已,OpenStack未來的定位應是實現創意的基礎架構(Infrastructure for Ideas)。他說,全世界都體認到IT是未來進步的關鍵,那麼就必須打造可以實現創意的基礎架構。
不過,要邁向組合式開放基礎架構必須克服兩個大問題:複雜性與本位主義。要讓所有元件都能既獨立又合作,就必須擁有極高的互通相容性,Mark Collier表示,OpenStack基金會正在努力降低複雜性,並推動互通相容性。
另一個問題是本位主義,Mark Collier指出,人們時常不經意犯了NIH症候群(Not Invented Here Syndrome)—非我族類就不用,不是自己發明的東西就不買帳,即便是比自己的好。於是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重造輪子,浪費很多資源。他呼籲開發社群不要有門戶之見,不能因為我們社群用IRC溝通,別的社群用Slack溝通,受制於行事風格而有所隔閡。他舉出今年OpenStack波士頓高峰會特別設立討論形式的論壇,也邀請許多開源社群共襄盛舉,讓大家跨越社群藩籬一起合作。
OpenStack波士頓高峰會也延續去年巴塞隆納高峰會首度舉辦的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挑戰賽,邀請16家OpenStack雲端服務公司上臺現場測試,把16家OpenStack雲端平臺的資源同時部署到一個大型的Cockroach DB叢集,結果多家廠商的OpenStack平臺都成功陸續加入叢集。
此外,NetApp首席軟體工程師John Griffith與OpenStack基金會上游開發大使Kendall Nelson,則現場以Docker將Cinder部署為獨立的儲存服務,證明OpenStack的各元件朝向可單獨部署為獨立服務的方向發展。而Mirantis產品工程總監Jakub Pavlik亦現場示範將OpenStack具有同時部署實體機、虛擬機器與容器的能力,他示範一個Twitter輿情分析平臺,在Kubernetes叢集執行Kafka、Nova叢集執行Spark、實體機叢集執行HDFS,SDN網路則採用OpenContrail,最後成功將系統的各元件部署到相對應的平臺,並成功執行資料分析。
熱門新聞
2024-09-10
2024-09-09
2024-09-09
2024-09-13
2024-09-10
2024-09-12
2024-09-11
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