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實驗海底資料中心的可行性,打造一個密閉的艙體,艙體內含伺服器、儲存、網路等,模擬一個小型資料中心運作環境。

圖片來源: 

微軟

微軟研究院正在推動一項名為 Natick專案(Project Natick)的計畫,實驗將資料中心放入沿海海底。

Natick專案官方網站指出,該專案的目的是「了解在全球海底部署資料中心的效益與困難。」從設計、打造與部署海底資料中心花了微軟一年的時間。

該專案第一項實驗是將以Xbox遊戲《Halo》人物Leona Philpot命名的原型鋼製艙體沈入加州外海一公里深約9公尺的海底,期間從2015年8月到11月。Leona Philpot寬約2公尺,內部置入一機櫃的伺服器。微軟表示,希望藉此發掘低成本、高度靈活、快速部署且有益環境永續的雲端資料中心做法。

至於把資料中心放入沿海海底有什麼好處,微軟解釋,首先,這種資料中心部署快速,從頭到尾只要90天即能完成,可以滿足有時效性的需求,像是自然災害救援或世界盃這種全球活動。第二是低延遲性。因為全球近半人口是居住於沿海200公里的區域,因此將資料中心建於近海可大幅縮短資料傳輸的延遲性。

另一項好處則是運用海底低溫防止伺服器因溫度太高而當機,並減少冷卻電力或是引水冷卻的需求,也免除發電機、電腦與維修人員。此外,微軟強調,Natick專案資料中心採用可回收材質,未來汰換更新時還可再利用,且由於使用沿岸可再生能源,像是潮汐發電,達到零排放、零電子廢棄物的環保效益。

微軟預期Natick專案將以5年來部署資料中心,5年大約是裏面伺服器的使用年限。之後每5年就會再取出換上新的伺服器電腦。一座Natick資料中心可望使用年限為20年,之後就將其拉上岸回收。不過微軟表示Natick專案還在研究階段,距離大量部署還有一段時間。

紐約時報引述微軟人員指出,微軟預計明年在佛州或北歐等有豐富海洋能源的地方部署Natick專案。

為了解決資料中心高排熱、高耗能的問題,網路大廠如Google及Facebook除了將資料中心設在水電都便宜的地方,例如台灣彰化,Google也想出較創新的方法,如在高緯度的芬蘭打造海水冷卻資料中心。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