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臺灣手機信用卡模式又有大進展,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新及玉山等4家銀行搶頭香,率先推出了免換SIM卡的新HCE解決方案,將有機會在2016年擴大普及率。(圖片來源/iThome)

對臺灣來說,2015年是行動支付服務開始爆發的一年。電子票證、電子支付及銀行轉投資金融科技的法規陸續放寬或上路,讓許多過去受限而不易浮出檯面的金融服務開始竄起,民眾也開始對行動支付有感。

如爭吵議論已久的第三方支付專法,終於在2015年5月正式上路,儘管起步已慢,不過後續商機仍然很大,現在食衣住行各產業都能跨足行動支付,尤其電商、遊戲業者更早已搶先。金管會也決心力推,目標是5年內全臺電子支付普及率過半。這些都將進一步帶動2016年行動支付在廣度和深度上更劇烈的成長。

民眾的生活與消費習慣,也因多元化新興支付模式的出現而不斷改變。現在不用去便利商店,就能用手機App繳停車費,醫院看診也不用排隊批價,只要掃一下QRCode條碼就能快速繳費,廣泛應用在眾多場合的悠遊卡、信用卡,也有其他替代性支付模式,尤其信用卡已能輕易被整合到手機上,以後出門可能連各種卡片都不用帶。

大家都瞄準了行動支付所帶動的大餅,相關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預估近兆元,也是業者搶進領域之一。而第三方支付專法一上路,一群來自非金融界的競爭者,紛紛鎖定日常生活領域需求。歐付寶、樂點行動支付就率先搶進,智付寶、ezPay也隨後跟上,歐付寶初期與全家、OK、萊爾富等通路商合作,並與臺北市政府合作推出行動繳費機制,未來也將支援其他縣市政府的各項繳費功能。

遊戲橘子集團旗下樂點行動支付,宣布推出Gash Pay行動支付App,更揚言要在2016年布建超過10萬個支援Gash Pay行動支付的商家,智冠旗下智付寶也不遑多讓要推出Pay2go電子錢包。

不只電商業者、遊戲業者積極搶進行動支付,連鎖餐飲業者如星巴克、丹堤咖啡也推出自己的行動支付App。另一方面,國際競爭對手也磨刀霍霍蓄勢待發,如Line Pay在2014年底搶先登臺,新一波行動支付Apple Pay、Android Pay、Samsung Pay、LG Pay則等著跟進。

把持龐大發卡量優勢的臺灣銀行界則主攻手機信用卡,近幾年特別積極發展,不過頻頻遇到阻礙。如籌備許久的TSM解決方案,在2014年底成形,要讓民眾可透過手機中的SE安全元件來存放信用卡資訊,當時跨產業業者組成四大TSM聯盟,全臺超過30家銀行陸續推出手機信用卡服務,才剛被炒熱準備要大舉推廣,沒想到因申辦流程複雜,加上新的HCE解決方案出現,TSM解決方案在2015年還來不及擴展就被打入冷宮。

終於在2015年底,臺灣手機信用卡應用模式又有了大進展。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新及玉山等4家銀行搶頭香,分別與MasterCard、Visa合作,率先推出了免向銀行申請也免換SIM卡的新HCE行動支付方案,民眾可以透過手機App與Android手機的NFC感應技術來完成付款,直接把手機就能當成信用卡使用。臺灣手機平臺以Android為大宗,低門檻的HCE手機信用卡服務將有機會在2016年擴大普及率。

行動支付只是臺灣金融科技風潮的一環,挾近2年銀行邁向Bank3.0的氣勢,金融監理機關在2015年帶頭力推。金管會從2015年初就大力開放金融資料,推動11項大資料應用計畫,打造不動產授信統計資訊平臺,開放近千項金融資料,更批准聯合信用卡中心打造信用卡大資料平臺,將80億筆信用卡交易資料做大資料分析應用。

2015年中則將相關法規鬆綁,8月更開放銀行、金控業者可100%轉投資金融科技公司。不僅如此,金管會也邀請產官學界關鍵領袖共組金融科技委員會,在2015年11月召開的第一場會議,就將電子支付5年倍增計畫設為首要目標,希望在5年之內從原本的26%倍增為52%。

金融科技應用不僅止於如此,而金管會的鬆綁作為也還是不夠開放,例如對美國、中國盛行的P2P借貸的態度曖昧不明,對比特幣在臺的發展幾乎視而不見,也不列入貨幣管轄範圍。儘管如此,2016年將成為行動支付百花齊放的一年,不只是金融科技相關產業,民眾生活面支付模式的多元化,也考驗著面對消費市場的企業,這些產業都將一同被捲入這股從2015年吹來的行動支付應用狂潮。

各類IT應用趨勢分析,請參考:「展望2016:關鍵趨勢翻轉IT」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