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主管關起門來秘密開會,不到兩個小時,公司裡面已經開始流傳著會議的內容」──這個場景並不只是電影裡面才有,每個公司都一樣,員工心裡有一本帳,記錄著公司裡面的大小事,公司的狀況,其實員工都知道。最近上課的時候,教授就提出「知識遺產」的概念,意思是找專業的第三者與離職員工晤談,從中抓出公司經營管理上的問題,或者是可能的發展機會,以免這些知識隨著員工的離開而煙消雲散。當然員工的很多資訊是拼湊、推敲、八卦跟無中生有的,可是謠言並無法止於智者,如果持續有不良的消息在內部發酵,公司是不會有健康的體質的。

在我們的觀察,經理人面對內部資訊的收放,可以粗略地分為三種,一是開放分享型,二是策略分享型,三是黑箱作業型。開放分享型的經理人,認為反正除了財務資料之外,沒有瞞得住的秘密,便盡量在允許範圍內與員工分享資訊、尋求共識,並逐步醞釀決策以及維繫團隊向心力。策略分享型的經理人則是會去區分哪些事情是可以分享的,哪些事情是員工「承受不住」的。至於黑箱作業型,則是盡量減少員工出主意的機會,反正公司要怎樣做就照著做,不想照著做的人就請離開。從績效的角度看,這三種類型都有異常績效的經理人存在,所以無法分出孰好孰壞,事實上也不應該去分好壞,因為不管哪一型,員工知道的祕密都差不多,只是經理人有沒有「證實」罷了。

由於企業的資訊都是員工產生的,事實上員工也都很聰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能只是因為不想負責任或沒有機會而沒有擔任更高的管理職。所以企業裡面臥虎藏龍是很正常的,「我發現我們同仁竟然知道公司每天的股價!」一個上市公司的老闆驚訝地闡述他的新發現,「後來我們才了解,員工比我們還要關心公司的狀況。」如果單純地把員工當成棋子來對待,上面的人必須要竭盡心力思考每一個棋子該怎樣走?棋子該怎樣用矩陣組織來互相cover對方?要犧牲哪些棋子救主要的棋子?這樣的經營很容易演變成戰術層級而非戰略層級,只管小兵交鋒的事情,卻忘了該如何因應外界市場的狀況,以及把握全球運籌的機會來擴大格局與布局。

組織與團體裡面的大小事根本瞞不住,不如借重員工的智慧。很多經理人害怕打開「員工智慧」這個潘朵拉之盒,如同擔心一個國家從專制走向民主化時,一旦拿到言論自由與選舉權的人民素養不足,會演變成長期的動亂。然而,「信任員工」是擔任領導人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在紀律之下讓員工發揮智慧,透過信任減少內部的損耗,儘管員工可能天馬行空或者胡亂瞎猜,但是這也是一種資訊,幫助經營者打破自己的框架。「一杯咖啡,大家提想法,健康地討論」擔任行銷總監的服務業主管分享她的經驗,「員工常常會提出很有趣的想法,雖然可能粗糙不堪,但是就像淘金一樣,可能一直都只有沙子,只要方向正確不放棄,終究會淘到黃金!」

然而,企業經理人仍然害怕去請教員工,因為「沒有足夠的訓練與方法」來控制場面。員工一開始可能會就事論事提出建議與改善措施,接下來可能會越提越多,甚至連經營管理的決策都會拿出來提,或者很多挫折抱怨通通爆發出來……。主管要請教員工的時候,必須要先準備好議事框架,通常是跟紀律有關的,在員工離題太遠的時候要適當給予提醒,當員工提出不錯的想法時要能及時給予肯定,同時主持討論的人要隨時擔任好裁判的角色,讓大家適度發言又不會吵起來。

有學者提出中國的道家思想是企業管理的「王道」,所謂的「無為而治」,在上位者要思考的是「修煉」,修煉該如何處理「人」的事情;在下位者要「訓練」,訓練該如何做事情。如果主管真的能去了解員工的心情,或者回想自己在擔任小員工時候的情緒,可能有80%有能力的員工會希望「老闆幫忙解決人的問題」,讓自己做事情順利一些,也比較能發揮。員工往往也都知道哪裡有冰山,什麼地方會有障礙,可是管理者不問大家也不方便說,或者說了也有失企業倫理,怕得罪人或害到同事。要讓員工放心地闡述他認為的事實,就必須要先讓員工卸下「人的包袱」,主管除了表明與保證可以幫忙解決之外,也需要開導員工放下自己的包袱。人的問題處理好了,員工的智慧就可以發揮出來。

當我們擔任主管的時候,是我們要來「做決定」、員工「出主意」,還是通通自己來,員工只要做就好?如果從修煉的角度來看,主管應該專注於「決策的品質」、「人的問題與公平性」與「一齊承擔責任」,把員工當成幕僚,運用員工的智慧來激盪或者精煉自己的決策,才會不失於「共識」與「英明」。講難聽一點,如果照著員工的建議做,那是共識;如果精鍊出更好的辦法,便是英明──這就是道家的智慧:無為卻無所不為。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