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有個多年不見的學生,拎了一盒五星級名店的粽子來看我。

他一身筆挺西裝,紅光滿面,意氣風發。當年他跟著我做研究時,就是個表現優異的模範生,其他年輕人對前程還懵懵懂懂,他已抱定主意要成為一名出色的工程師。昔日天賦異稟兼且躊躇滿志的知識青年,在業界磨鍊了幾年下來,想必已成為高科技領域的一代天驕,怪不得與教授重逢之日,能擺出如此傲人的派頭。

「還在原來的公司嗎?應該升主管了吧?」我問。

他笑著搖了搖頭。接下來的答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老早就改行,跑去賣精油了。」

賣……賣精油!?

我張大了嘴,半天說不出話。

萬眾矚目的科技新星,輕易放棄了理所當然該走的路,也就罷了,轉行的方向居然是跟他本業天差地遠的精油生意,簡直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處!

「怎會做這麼大的改變?」我好不容易回過神來,問他。

他不好意思地笑笑:「不瞞老師,讓我改變志向的契機,是我做的一個夢。」

他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蜜蜂。

夢裡的蜜蜂,日復一日從事相同的工作:採花釀蜜、修補蜂房、餵食幼蟲、效忠女王。他親眼目睹一隻隻訓練有素的蜜蜂,如何犧牲小我、任勞任怨、服從團隊紀律,以壯大王國績業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蜂女王身上散發的獨特荷爾蒙氣味,彷彿解不開的魔咒,指使她旗下的蜜蜂對她效忠到底,至死方休。

更可怕的,萬翅齊振的嗡嗡聲中,他依稀聽見了蜜蜂國的國歌:

咨爾多士,為民前「蜂」,夙夜匪懈,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身冷汗中,他嚇醒,回顧自己過去幾年在科技公司的生活型態,儼然便是夢中蜜蜂的翻版。

經過一番思量,他意識到:當一隻勞碌的蜜蜂,並非他想要的人生,於是他毅然決定離職。當時正值精油初入臺灣市場、產業萌芽階段,他看好其潛力,結果押對了寶,園區的小工程師搖身變成八面玲瓏的大企業家。

送走了學生,他分享的一席話,卻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仔細想想,蜜蜂與生俱來的諸多特質,還真和我們印象中的科技人頗為相似。除了勤奮程度不相上下,兩者之於人類的經濟平衡,同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自然界多種作物的繁衍,都需要借助蜜蜂的授粉。作物順利生長,方能一環扣一環餵飽各種動植物,維持食物鏈的完整。

反觀臺灣的經濟體系,不也是靠園區工程師如蜜蜂般夜以繼日的努力,才打造出臺灣人過去數十年賴以維生的高科技製造業?

近年來,各國研究爭相顯示,蜜蜂數量正逐年銳減,可能對地球的生態運轉造成威脅。

無巧不巧,不少科技公司也在大鬧人才荒,自從配股分紅縮水,願意一頭栽進園區從事繁重枯燥工作的科技人,正跟蜜蜂一樣逐年銳減。

行文至此,相信大家心裡都在想:蜜蜂和園區裡的工程師,實在太像了!
然而,問題來了:

將一代代鷹揚鳳翽的科技新鮮人,關進有如蜂窩的廠房,迫使他們習慣一成不變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淪為認命的蜜蜂,真的是企業領導人、是國家社會樂見的模式嗎?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

企業界高喊「創新」,臺灣的科技製造業也不例外。偏偏我聽見好幾間大公司的老闆抱怨:真搞不懂這群工程師!當初聘進來的時候,都是一流人才,想法一堆,現在給他們機會創新,反而都成了死腦筋,只知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完全缺乏創意!

老闆們啊,曾經「想法一堆」的人才,鈍化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蜜蜂,你們難道全無責任?臺灣科技業的「蜜蜂現象」,在「不創新,就等死」的廿一世紀,絕對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面對「蜜蜂現象」,如何加以改善,請待下一篇文章「蝴蝶效應」見分曉。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