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文章,提到了策略思維的重要和培養策略思維的基本方式。有讀者問起:高階主管秉持策略思維,自然能改變公司氣象,但若位不高、權不重、人微言輕,又該如何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

探討這問題之前,不妨先看個故事。

2009年日本NHK大河劇《篤姬》,提到了幕府末年的「寺田屋事件」。文久二年(1862年),薩摩(今鹿兒島)藩主島津久光率1千士兵前往京都,試圖說服天皇改革幕政。

此舉引發天皇的不悅,懷疑薩摩有意叛亂。正當久光處境尷尬,又傳出下級藩士有馬新七等30餘人在寺田屋聚集,密謀脫藩討伐幕府。為了避免惹禍上身,久光派說客前往中止有馬的行動。豈料遊說不成,演變成一場流血爭鬥,犧牲了9條人命。

感念久光為了穩定政局、不惜大義滅親,天皇再度對他委以重任。事後,久光讀到有馬的遺書,才赫然明白:原來有馬一開始就打算用自己的鮮血,證明久光對朝廷的忠義之心。

身分卑賤的武士,矢志捍衛自己的君主和家園,策略性地故意謀反,而後從容赴義。有馬說:「我們能做到的忠義,就只有這個方式。」

灑狗血的情節,多少有幾分小說家的穿鑿附會,然而故事的本身,清楚地傳達了某個訊息:只要有心,縱然不居高位,仍可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撼動家國社稷。

場景搬回現實業界,小員工當然也有機會立大功,只是隨著環境變異,便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峰迴路轉。

最好的狀況,是遇良木而棲,待在對的組織,內部本就鼓勵策略及創新思維,比如Google准許員工挪出百分之二十的時間,進行對公司及員工本身有益的創新。有幸進入這樣的企業,堪稱可遇不可求,當把握得來不易的機會,積極參與公司事務、觀察營運需求,適時提出策略建議,創造實質的貢獻。

次佳的狀況,是得明主而事,儘管組織氣氛不若Google開放,但只要主管願意聆聽、能肯定員工想法的價值,也能透過雙方的密切互動,激盪出亮眼火花。曾有一位美國噴射機實驗室的菜鳥工程師,受訓時被要求研究公司的資料庫查詢系統,沒想到這一研究,讓他看出系統有不少需要加強的地方。於是,他撰寫了一份改善企畫書,點出應如何運用嶄新科技來匡正缺失。主管看了,非但不嫌他僭越,還虛心採納了他的建議。公司的系統得以進步,工程師也在上任之初就立了功,締造了雙贏的局面。

上述兩種情況,都是理想而正面的。事實上,大量企業身陷管理瓶頸而不自知──組織本身結構及文化不時扼殺創意,主管也放不下身段、不把員工的想法當成一回事。碰上有志難伸的窘境,有想法、夠膽識的小兵或許就得仿效「寺田屋事件」的武士脫藩,成立一支新軍隊,打下自己的江山。

企業軟體供應商SAP的成立,便是活生生的例子。1970年代初期,5名IBM工程師洞察客戶對標準化軟體的需求,建議公司生產能整合業務流程、進行即時資料維護的系統,結果慘遭否決。5人一氣之下,毅然離開IBM創建SAP。走過近40年的歲月,今日的SAP已坐穩全球軟體業龍頭寶座。

另一則廣為流傳的案例,是聯邦快遞(FedEx)的成立。FedEx的誕生,源自創辦人Fred Smith在耶魯求學時繳交的經濟學報告。教授非但給他C的低分,還撂下狠話:「你的爛點子若無法實現,根本連C都不值!」

不知是否教授的刺激起了反作用力,Fred Smith大膽成立報告中描述的快遞公司,向世人證明了他的點子一點都不爛。

說了這麼多,其實重點無他:不論處在怎麼樣的境地,皆不可妄自菲薄。只要胸懷策略觀與遠見,敢於堅持、把握恰當的時機,定然能有一番作為。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