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上任之後,打出了「六大新興產業」的旗號,六旗之中,最引人遐思的莫過於「文化創意產業」。

為了響應政府灌溉文創業的用心,臺大管理學院Global MBA及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合作了一項研究計畫,共同研擬臺灣大學協助推廣文創業的策略方針。

要帶動文創業成長,當然得先釐清「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於是,參與專案的GMBA學生訪問了某個致力於文創業發展的組織,得到的回答是:「除了IT,所有的產業幾乎都跟文創業有關。」

學生回來報告訪談結果,參與研究計畫的教授無不臉色大變。

不可否認,文創確實可以跟無數產業拉上關係,但那句「除了IT」,可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與文化創意產業無關,真的是IT活該被扣上的帽子嗎?

且拿人類史上最賣座的電影《阿凡達》為例:沒有劃時代的科技,何來阿凡達?

構思14年、費時4年拍攝的《阿凡達》,非但票房傲人,編劇兼導演詹姆士‧卡麥隆(James Cameron)研發的「3D虛擬影像擷取攝影」(FUSION 3D)技術,更可隨心所欲創造出各種不可思議的影像,締造嶄新的感官經驗。說《阿凡達》是文創與科技相逢後擦撞出的火花,相信沒多少人會反對。講得更露骨一點,挪去炫目的特效,《阿凡達》故事其實乏善可陳,甚至有人無情地批評:「《阿凡達》的劇本簡直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卡麥隆之所以花14年磨一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在等待科技的進步,唯有最前端的技術,方可達到他理想中的視覺境界。倘若少了IT,《阿凡達》就不是今天的《阿凡達》了。

由此可見,IT實是大大幫補了文化的演進和創意的實踐。IT與文化創意產業,雖然尚未發展到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地步,卻也已是密不可分,且關係仍在不斷深化中。

遙想動畫初生之始,須賴人手一張一張繪製,科技發達之後,省卻了創作人不少麻煩。然而,即使科技減輕了勞力,文化創意發展的本質,依舊是以人為中心。《阿凡達》拍攝過程中,卡麥隆並非以動畫「取代」人的表演,而是讓演員把該演的演完、該講的講完之後,才用動畫彌補人類無法營造的效果。

電影《我的希臘婚禮》有句名言:「丈夫是頭,妻子是脖子。」脖子不會決定方向,卻可以幫助頭轉動。文創業與IT的關係,似乎也和夫妻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創意是頭,IT是脖子。有了創意的引導,便可透過IT產生無限可能。

《哈佛商業評論》有一篇頗富爭議性的作品:「IT沒啥了不起」(IT Doesn’t Matter),堪稱資管界的經典,不是因為內容特別有趣或有理,而是作者Nicholas G. Carr的態度太挑釁,許多資管學者在傳道授業時都愛拿來罵上一罵。Carr認為,IT的重要性正在銳減中,有一天將成為水電瓦斯之類以量計價、平凡無奇的民生必需品,無法當作衡量企業競爭力強弱的標準。

說IT像電或瓦斯,可能還要商榷,但形容IT像水,倒是有些趣味。這分趣味,可能連Carr自己都沒想到。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能夠像水一樣,是極好的,因為它對萬事萬物都有利,端看裝在什麼容器、怎麼處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IT沒什麼了不起,實則歸因於我們格局不夠開闊──創意有限,宛如習武之人修為不足,空有IT寶刀在手,卻不知如何發揮斬刈殺伐的威力,利用它來稱霸天下。

換一個角度,倘若我們懂得發揮創意、善加利用IT,就能讓產品在平凡中現神奇。《阿凡達》的成功,不正是最佳的範例?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