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雲是許多企業IT現代化的主流選擇,但是,有一家SaaS服務商,竟然反其道而行,在一年多前宣布大舉「下雲」,引起了科技圈熱烈討論。大家都在看,他們能不能做到?
這不是一家新創或小公司,而是25歲的全球知名專案管理工具商37signals,代表作是2003年推出的專案管理工具Basecamp,2013年時,還獲選為當年全球最受歡迎的專案管理App,管理多達8百萬個專案。
Basecamp持續發展,2022年推出了第四版,超過10萬家企業採用,用戶數超過350萬人,分散在全世界,美國用戶約占4成,其他在加拿大、印度、英國、菲律賓都有不少用戶。2024年初,Basecamp每個月流量超過1,500萬人次。這是一個相當活躍,且受到許多企業重用的工具。甚至,13年沒有更新的舊版Basecamp Classic,仍有數萬名用戶,每年貢獻營收破百萬美元。
為什麼37signals要下雲?最大理由就是上雲費用太高。光在2022年,他們就付了320萬美元,相當於臺幣1億元的高價,230萬美元用於AP上雲的各種費用,另外90萬美元則是支付8PB龐大用戶資料的S3雲端儲存帳單。他們在2年前推出的郵件服務Hey,這個完全由雲端服務打造的雲原生產品,一年上雲成本也高達臺幣3千3百多萬元。
37signals已經想盡辦法精打細算,優化產品架構,訂長約爭取更好的雲端價格折扣,每個月檢討上雲帳單,將原本一年超過6百萬美元的雲端預算,減少到只花了一半,但他們還是覺得太貴。
37signals技術長也是RoR之父DHH認為,37signals旗下產品的用量和用戶都穩定成長,已經享受不到上雲的兩大好處,簡化複雜性和因應不確定爆量的特性,都不再適用現在的37signals。DHH比喻,為了因應爆量的可能性而付出龐大的代價,就像沒有住在斷層帶,卻要付出房價四分之一的地震保險費,「這個代價一點都不成比例。」所以,他們決定下雲。
37signals原本就有兩座租用的實體機房,各有4個機櫃共上百臺伺服器。在2023年,37signals花了60萬美元添購了20臺Dell伺服器,部署到實體資料中心中,順利將雲端產品所用的相關AP服務,都轉移到地端接手,省下了230萬美元的雲端AP服務費用。
DHH預估,扣除付給資料中心代管業者每年72萬美元的費用,以伺服器5年攤提年限來估算每年攤提12萬美元,兩者約84萬美元,一年可節省約150萬美元,下雲後,若預留50萬美元作為預備金額度,未來5年可省下700萬美元,約臺幣2.1億元的上雲費用。
當然,37signals的下雲之路,沒有DHH想像中的容易,原本他們想直接在地端部署K8s環境來複製同樣的雲端執行環境,但因商用K8s管理軟體要價不菲,落地後的架構也太複雜,後來,他們乾脆不用K8s,以Docker技術為主,自己開發了一款可在裸機上快速部署和管理容器化Web應用的工具Kamal,開源釋出,甚至不只Rails應用,還可以用來部署各種Web應用,還能在雲端環境中使用。
37signals的下雲之路,還沒有結束,剩下8PB的龐大用戶資料,還在雲端,這是他們2024年最大的目標,完成最後這個部分的搬遷。下雲之後,也出現了新挑戰,他們得自己面對全球性服務的支援挑戰。為了Hey郵件服務,他們考慮在歐洲租用新的資料中心據點,正在進行測試。
25歲的37signals,仍有一股勇於冒險的新創精神。他們的下雲旅程,不見得適用每一家企業。不過,37signals提供了一場很好的示範,值得大家參考。
雲原生當道的時代,上雲是趨勢,但,下雲也可以是一種選項。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09-16
2024-09-17
2024-09-16
2024-09-13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