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全世界前三大安全的國家,今年1月在民生數據網站Numbeo的全球犯罪指數列為倒數第三名,僅次於卡達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全球醫療照護指數名列第一,領先韓國與日本。

不過,由於中國亟欲統一臺灣、美中對抗等地緣政治衝突因素,2021年5月經濟學人雜誌發布名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封面故事報導,直指臺灣面臨的國際緊張情勢,再加上近年來中國持續對臺灣進行文攻武嚇的威脅,不僅國家資助的駭客團體發動多次網攻,中國軍機、軍艦每天都在臺灣周邊活動,去年12月26日甚至有多達71架次軍機擾臺,稍早於8月初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之後,中國更在臺灣周邊6個海域演習,並從沿海與內陸共發射9枚飛彈,5枚落入日本的專屬經濟區,其中1枚飛過臺灣本島上空,其他4枚則分別落在臺灣北部與西南海域。

對於臺灣而言,顯然內外呈現截然不同的安全態勢,因為許多民眾雖然也感受到網路攻擊的威脅,以及實體戰爭發生機率漸增的狀況,但整體而言,大家的工作與生活並未受到很大的衝擊。

事實上,從今年5月1日起,政府宣布COVID-19調降為第四類傳染病,民眾能夠更安心地參加許多大型實體活動。以IT領域而言,一年一度召開的臺灣資安大會,這幾年因全民防疫得當而得以持續舉行,而在5月9日至11日進行場臺灣年度資安大型活動,總共吸引了超過1.8萬人參加,不僅呈現整個社會的運作已回復開放、正常的狀態,也突顯大家對資安現況與後續發展的確很重視。

不過,雖然隨著實體活動的增加,有些多年來遲遲無法解決的公共安全問題,近期也浮上檯面,受到國人的重視。

首先是交通亂象嚴重影響安全,去年新聞媒體CNN報導臺灣交通是行人地獄(living hell)後,政府部會與民代均承受龐大的輿論壓力,而開始採取更積極的改善行動。不過,要降低交通風險,需要從很多層面著手,公部門對於道路設計、基礎設施的維護與升級,必須負起更大的責任,而民眾也必須體認遵守交通規則、禮讓行人的重要性,才有可能改善危機。

另一個近期引發大家關注的社會議題,則是臺灣的建築工程安全,以及大眾交通工具搭乘安全。在5月10日,臺中捷運發生鄰近建案塔吊吊臂掉落至軌道意外,造成1死10傷。

這樣的悲劇原是有機會避免,施工單位當然難辭其咎,他們對於頂樓施工拆除相關裝置的作業,卻僅向臺中市交通局申請一般吊掛的交通維持計畫,而非塔吊高空作業交維計畫,若業者依規定在作業前15天申請,經相關單位會勘後核可,或許在這樣的監督與充分通報的機制把關之下,或許能阻止意外的發生或降低傷害的程度。

另一個關鍵環節,則是臺中捷運的處理,當下偵測與應變時間只有41秒,無法阻止列車撞上掉落至軌道的吊臂。

臺中捷運公司11日召開記者會,強調隨車員、保全全程遵守標準作業程序(SOP),表示時間太過短暫而無法及時因應,同時,也談到吊臂是掉在隔音牆、而非直接砸到軌道,因此當下沒有相關警示及觸發緊急停車,然而,後來有民代表示月臺設有緊急斷電鈕,若及時按下,也能讓列車停在站內,臺中捷運公司對此表示,若按下時,列車停在站內,的確會因此無法行進,但若列車已出發,仍會持續滑動。相關討論也引發全國關注,大家這時才知道其他中運量自動無人駕駛捷運系統均未設置月臺緊急斷電按鈕,現行的應變程序是否能及時因應這類突發狀況,也勢必要重新檢討。

另一個令人惋惜的部分,則是站內上下列車的乘客明顯無警覺。有些人明明在月臺看到有異物突然掉落在軌道,產生很大的聲響與煙塵,卻還是上車,或許是因為信任捷運人員的處理,而沒有及早呼喊所有乘客下車避難,如果那時有乘客主動察覺事態嚴重,而趕緊呼喊大家趕快離開車廂,應該能再減少一些傷亡。

無論是混亂危險的道路交通或是意外的大眾運輸工具事故,政府、業者、民眾都責無旁貸,才能預防憾事再度重演。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