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走進後疫新常態的2022年,確診後的痛苦和辛苦不減,但逐漸成為日常一環。我們可以上街、吃館子、出國,但是人們不再對外送平臺的運費斤斤計較,甚至願意付出一筆虛擬世界的路費,只為了在家滑滑手指,就能將線上購物車內的商品,直接送到家門口。人際隔離生活、遠距互動的體驗,讓消費習慣從此也改變了。
臺灣電子支付產業也在2022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正好趕上臺灣新常態的數位生活習性轉型潮,兩者相加,就像是氫氣遇上氧氣,產生了爆炸式的化學變化。
新版電支機構管理條例在2021年7月上路,不只將儲值卡、電子支付合而為一,更吸引了全聯、全家、PChome加入競爭,超商巨頭、零售巨頭、電商巨頭紛紛跨界而來,讓這個金融產業的新賽場,變成了異業競爭的新場域。
除了不同產業的融合,新版電支機構管理條例中,開放電支機構經營金融服務、代理收付款項、外幣買賣、國內外小額匯兌、紅利積點整合及折抵服務等,甚至還包括了使用者間及使用者與特約機構間訊息傳遞等服務,不只讓電子支付業者可以具備微型純網銀的能力,甚至可以創造更多型態的非典型金融服務模式。
電子支付的影響力,不只可以通吃實體世界和虛擬世界的消費現場,更能將金流與資訊流整合,透過支付交易,串連了消費者在各種生活場景、不同產業的消費行為,也彙整了背後的消費資訊,涵蓋越廣,橫跨產業越多,這個金流與資訊流的整合效應也就能越強。
而零售和超商實體世界巨頭的加入,更將實體的人流、物流整合到虛擬的金流、資訊流上,電子支付反成了這群實體巨頭深化會員經營,拉高會員貢獻度(購買量),甚至串連其他異業結盟的重要數位手段,以電子支付服務所串起的多產業異質生態圈,將會成為最大的OMO產業生態圈,這正是吸引各巨頭覬覦,紛紛跨界而來的緣故。
2022年iThome最後一期封面故事「電子支付新戰局」,正是報導臺灣電子支付產業的新變局,不只是市場變大,競爭者變多,更關鍵的是經營模式也產生本質上的轉變。
四大關鍵業者,一卡通、街口支付、全支付、全盈支付,合計超過千萬用戶,支付據點累計超過百萬個,遍布全臺灣,也串連到各業者原本擅長的交通生態圈、生活生態圈、零售生態圈和超商生態圈。
在人流、物流、金流、資訊流整合之下,補貼獲客戰略成了過時做法,數據導向的會員深度經營,成了各家不同戰略背後的共通精神。
截稿之際,突然出現了另一個金融服務創新的重要催化劑政策。金管會趕在12月最後一周,宣布了金融資安行動方案2.0版,其中一項新措施是,金管會為了因應金融產業數位轉型和網路服務開放的需求,將修訂多項自律規範,包括eKYC相關規範,例如電子銀行安控機制等,或是金融業與第三方合作風險評估的相關規範,例如跨機構資服業者合作廠商的風險評估與查核方式,規範重點也將納入金融服務韌性與網路邊際防護等重點。這些自律規範的修訂勢必會影響金融數位服務接下來的發展,甚至讓原本不可行的金融服務模式,有機會實現。
電子支付融合出全新的產業世界,而後疫新常態則帶來了新的消費生活習性,線上消費線下取用的物流代價,變成了可接受的成本,降低了OMO商業模式最大的心理阻力。
兩者相乘,創造了一個可以有更多創新可能的電子支付新藍海,同時也是新紅海,因為業界巨頭也來了。這正是我們2023年的OMO新生活。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09-29
2024-10-01
2024-10-02
2024-10-03
2024-10-01
2024-10-01
20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