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28日起,臺灣雙北地區(臺北市、新北市)進入疫情第三級警戒狀態,到了19日,全國也進入第三級警戒,有更多公司行號期盼多數員工,能夠選擇居家遠端上班的辦公模式,以確保工作力。

然而,時至今日,已屆滿一個月,臺灣整體疫情仍未見顯著下降的趨勢,就算警戒狀態解除,全球疫情瞬息萬變,臺灣可能隨時又要進入軟性或硬性封鎖狀態,因此,無論是企業或員工個人,勢必都要設法適應這樣的工作型態,也就是多數人可能都不在辦公室,而是分散在各自的住家,僅讓少數人返回公司處理必要事務,但不久之後,這些人仍須回家辦公,於是,有人就把部分居家上班、部分在公司上班、部分在外移動的工作模式,稱為混合辦公(Hybrid Work)。

從原本以公司辦公室作為主要工作環境,如今改為居家上班,很多人可能都很難適應長時間在自己的住家進行所有的公務,從桌椅、個人電腦、上網、溝通聯絡、多人協同作業,大多必須由個別員工自己在短時間內設法就緒,若同時還要處理同住家人的遠距上課、飲食等日常生活起居照護,恐怕在工作/家事執行效率、人際往來溝通,以及公私時間安排上,承受更大壓力。

事實上,臺灣這時所感受的疫情「工作」新常態,卻是其他國家地區經歷一整年的常態。最近我看到思科在他們舉辦的混合辦公線上發表會當中,談到許多我們如今也深有同感的境遇與感受。

該公司執行副總裁暨人資、政策與使命長Francine Katsoudas說,遠端辦公對思科員工而言,並不陌生,因為過去每週可能就會進行一次,但如今長期處於這樣的工作模式,最大挑戰在於無法面對面互動、出差旅行,難以進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自主選擇我們想要的辦公方式,而且,想要平衡工作時程也相當困難,因為當每天結束時,不像過去有自然而明確的「下班休息」,於是,也因此明白工作時通勤的意義,並不只是在兩地之間移動。

遠端辦公與混合辦公的差異何在?她表示,前者令人感到距離遙遠、疏離、孤立、受到分隔,而不論從實體與虛擬的觀點來看,處於「遠端」總讓我們覺得與他人並非屬於同一個群體,感覺自己是局外人;相對地,在混合辦公的模式下,Francine Katsoudas認為,能將這道人與人之間無形的圍牆予以卸除,同時,驅使這種工作模式的動力,是源於彼此的包容、連結、同理心,因此,混合辦公的體驗,應該是體貼的、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工作不取決於你所在的場所,而是取決於你所做的事情。

她也提醒,經歷過去這一年來的辦公模式變化,已向所有人證明了職業倦怠風險的確存在,因此,企業更需要關注個人的福祉,她期盼自家公司把相關的事情做好,如此一來,就能以技術幫助企業實現人性化的工作環境。

而關於公私角色的扮演與切換,她則是提出相當正面的論點,來看待員工居家辦公的心理衝突。

她說,長久以來,企業招募人才都是依據職位,而不是基於「人」的本質,於是,大家把自己的生活切割開來,根據所做的事情來扮演員工、父母、朋友,以及各種身分;然而,根據她的觀察,這一年來的經驗顯示,每一個人其實是能同時兼任這些角色,把自己的全部身分帶進工作是被認可的,而且,大家都互相支持彼此所扮演的各種角色,也因此讓所有合作的人員變得更好。

而基於上述的體認,Francine Katsoudas表示,這也是思科何以轉向混合辦公的理由。他們希望擁抱身而為人的所有潛能,將其轉換成實際行動,因為讓員工在每天的工作中能夠完全展現自我,他們期許大家,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一起獲得更多的成就。

看看經歷疫情已經超過一整年的全球各地,臺灣如今也將更大規模地面臨這樣的工作轉變浪潮,我們也該從中學到一些經驗,以便更快適應這個現況。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