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iThome寫了許多年的專欄和技術書評,然後我消失了。十多年後的現在,我再度出現,這次是2.0版本的我,帶著新的思維回來。從iThome消失的這段時間,我在大陸發展,我從資深工程師成長為架構師,再到首席架構師。這次的回歸,我想跟大家分享我這段時間的成長,尤其是架構的思維。

技能上,我鍛煉成為架構師,而行業上,我則進入金融領域。對我來說,技能的選擇是基於興趣和個人的特長,而領域的選擇則是受到「環境機遇」的影響。在大陸的這段時間,我經歷了各種金融領域的工作環境,我待過銀行(中國銀聯)、證券(申萬宏源)、保險(中國平安)、投資(創新工場)、電子支付(阿里巴巴支付寶)。都是非常大型的金融機構,我的職位也都非常不錯,大大地開拓了我的視野。

讓我再多解釋一下「環境機遇」。過去這十多年的時間,正值大陸金融的各種創新百花齊放,需要互聯網的技術人員加入。於是,我就在沒有特別規劃的情況下,因緣際會地進入了金融領域。而一個金融的工作,會帶來更多金融工作的機會,所以協力廠商支付公司的工作,引領我到投資和銀行的工作,銀行的工作再引領我到保險,保險的工作再引領我到證券。就這麼莫名其妙地,我在金融的各個細分領域中繞了一圈。

另外,我並沒有特別設定要去什麼風格的企業工作,所以這些年我所待過的企業有台企、美企、大陸央企、大陸民企,工作地點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大城市,公司文化氛圍從極端開放到極端保守,從單兵作戰到團隊協同,組織架構從扁平到疊床架屋。這些文化衝擊和行事差異加速了我個人軟技能的成長。

綜合上述的這些經驗,且身為一個喜愛思考方法論的架構師,我對架構有了不同於他人的領悟。我認為在考慮架構時,要有三個面向,才比較完善,這三個面向是:技術、業務、組織。根據我的經驗,技術架構之所以會出問題,除了技術自身的原因之外,通常也反應出業務架構規劃的不善,以及組織方式的僵化。這些都是彼此相關的。

在我的架構思維中,架構的設計必須先業務,再技術,再組織。一切都是為業務服務的,只有業務架構梳理清楚了,才能去梳理技術架構。只有業務和技術架構都梳理清楚了,才能去梳理組織架構,因為組織架構的目的是為了讓業務和技術最好地運作。而架構的實行次序不一樣,必須先重整組織架構、再重整業務架構、再重整技術架構。因為組織架構會影響業務架構,業務架構又會影響技術架構。另外,許多因素是我們在做架構時要評估的,尤其是價值、風險、成本。沒有評估這些因素,就容易脫離實際,走向虛空。

總之,我所謂的架構思維,必須同時包含技術、業務、組織的結構,必須考慮到分析、設計、實施的過程,必須估量價值、風險、成本的大小。這就是我在這個專欄中所要和iThome的讀者分享的內容。對了,我還會在這個專欄中討論「人」,包括主管、同事、下屬。人僅次於市場,是非常難控制的因素。

借由這個架構思維的專欄,我希望一方面對我的職業生涯做反芻,得到新的養分,同時也提煉出一些有價值的內容和大家分享。我非常期盼大家未來在閱讀本專欄的某幾篇文章後,對思想產生啟發,進而觸發行動,那麼我會非常非常地開心。

Hello iThome的讀者們,我回來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