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金管會一場例行記者會中,難得由主委顧立雄帶頭開場,發布了「證券型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STO)相關規範」,將ICO募資用的加密貨幣視為一種有價證券,預計在10月前後正式實施。

儘管多數人對新規範並不滿意,但這畢竟是臺灣第一個加密貨幣規範,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幣圈和新創圈一片掌聲。

幣圈對新法規的抱怨是,免申報募資額度太低,上限3千萬元,超過就得走漫長的沙盒申請制。募資平臺業者的募資總額也不能超過1億元,等於只能做3次三千萬元的STO案子。臺灣曾有交易所一次募到當時價值6億元臺幣的加密貨幣,相較來說,金管會STO規範的免申報額度相對低了許多。

不過,這次STO規範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最大突破是,臺灣終於不再將加密貨幣視為「數位商品」,政府機關開始願意正視,出面訂定遊戲規則。有了規則,產業有所依循,就可以放心地往前衝。

當天,除了STO規範,顧立雄另有一則重大發布,卻沒有受到太高的關注,就是金管會也明訂了金融機構上雲端的規範,等於是,正式同意銀行可以將自家資料上雲端,甚至可以放到境外的公有雲服務上。只要事先提出申請,符合條件通過審查即可。

這幾年,全球金融圈拼命數位轉型,各國銀行都想變成以金融服務為主的Banking 4.0模式,但要從實體分行服務走向虛擬線上服務,得面臨2大挑戰:指數成長的海量顧客網路行為資料,以及不可預期的突發性爆量交易需求。上雲,正是解決這兩項挑戰的關鍵。

所以,許多跨國銀行紛紛積極上雲端,例如HSBC早在2017年就將自家多達93PB的大數據分析平臺,全部搬上雲端。

臺灣的銀行也沒有錯過這一波趨勢,很早就意識到上雲端的戰略價值,許多大型銀行甚至早就對公有雲展開「研究」。

但為何不用?在去年初一場記者會上,玉山金控副資訊長許珀瑄曾告訴我,玉山對公有雲早有所準備,就等法規。一旦法規允許,他們很快就可以上手,不怕會有技術空窗期。

也就是說,臺灣銀行業者不是不想,也不是沒有能力上雲端,而是受制於「主管機關態度不明」。

2017年開業的王道銀行,是臺灣第一家雲端銀行,因為「無法可依循」,他們花了一番功夫跟金管會「溝通」,才敢把自家資料放到境外雲端服務,如Salesforce上,不過,內部還是有一套本地端核心系統。

可是,就算有第一個上雲端例子,沒有第二家銀行敢大舉跟進,頂多是將少數去識別化資料或低度敏感的周邊資料放上雲端,而且還要低調地使用,深怕引來主管機關的關愛眼神。

所以,這次金管會在「金融機構作業委託他人處理內部作業制度及程序辦法」所新增的第十九條,訂定了金融機構委外及上雲端的規定,可簡單稱為「金融業上雲端條款」,就是明確表態,可以,金融業能上雲端了。訂出了規則,產業就能放膽衝。

不只如此,上雲端條款更大的意義是,這是金管會為臺灣金融產業轉型­­──「銀行OpenAPI」和「純網銀」兩大發展來打地基。

金管會已經定調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採取香港模式,由業者自願,分三階段先後開放銀行商品資料、客戶資料和交易資料。負責訂定OpenAPI共通標準的財金公司,將在6月底公布標準,也已經完成OpenAPI驗證與測試平臺的開發,正在測試階段。

OpenAPI的上路,等於打開了銀行系統的大門,隨時要面對動輒5倍、10倍爆量用戶請求的來襲。金管會同步訂定上雲端條款,讓銀行界不需再單靠自己的IT,而是可以放心使用公有雲來調度運算資源,分散爆量流量。銀行若不能上雲端,就算支援OpenAPI,就只能「開小門」。

在上雲端條款中,不只規定了本地銀行可以使用境外雲端服務,也規定了外國銀行來臺時,同樣可以上雲端來服務在臺灣的民眾,不一定非得在本地設機房才行。這也讓純網銀有更大的發揮空間,甚至原本就在臺設有分行的外國銀行,可以直接將境外提供的新興服務,透過雲端引進臺灣,不用等到在臺建立副本系統。

上雲端、純網銀,再加上OpenAPI三大政策,可預期臺灣金融業將帶來新一波的爆發成長,而且是可以串連電商、網路產業的生態圈式發展。

這個「金融業上雲端條款」的衝擊,不只影響了臺灣金融產業,更可能成為各產業衝雲端的引爆點。

金管會不是無條件開放,而在新條款中,列出了種種更具體的要求,例如雲端業者機房所在地的個資規範,不能低於臺灣個資法要求,還得提供詳細的委外作業計畫書、緊急應變計畫(例如網路中斷的因應)、退場機制(服務終止後的後續承諾)。這可以順勢成為其他主管機關開放其他產業上雲端的參考。甚至可以說,這個規範,連管最嚴的銀行業都適用了,其他產業的主管機關更沒有藉口拒絕了。

臺灣金融業成了雲端服務業者可以競逐的新市場,對跨國雲端業者,如AWS、微軟和Google而言,是一大利多,也才能吸引他們在國外的總部,願意在臺投入更多技術支援和人力。

就我所知,Google在今年初時,在臺負責雲端業務的技術支援人力不到10人,這樣的人力規模,如何對所有在臺上雲企業提供原廠支援?只能挑重點服務VIP顧客吧。

其實像AWS、Google雲端業者早就開始加碼布局臺灣雲端市場,AWS連年在臺北舉辦高峰會,今年還一舉擴大到兩天,Google今年雲端活動也不少,剛結束了Next'19在臺回顧研討會,9月還有一場GCP雲端大會,都可看到雲端業者已經嗅到這波商機。

一旦考量到金融上雲端的未來需求,三大雲端業者在臺分公司就有理由向總部申請擴編更多支援人力,才有餘力服務到更多中小企業。還有更多境外雲端業者也是如此,甚至過去只能提更遠端支援或經銷商代為支援的國外服務,都有機會在臺提供專人支援。這也會讓各產業更容易取得原廠技術支援,上雲門檻降低了,就會有更多企業願意投入,對雲端產業帶來正向加成的影響。

隨著金融業開放上雲端,也將臺灣雲端市場做大了,金融業可以成了帶動臺灣雲端產業起飛的火車頭。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