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個禮拜,就是5月20日。在這一天,臺灣第一位女總統蔡英文將正式就職,也是過去8年馬政府時代的終點。細數過去8年,我認為影響最深遠的科技政策,莫過於臺灣在「開放資料」政策的進展成果。是的,開放資料的確是一項「科技」政策,不只因為它的實現得仰賴大量科技平臺和資料技術,也因開放資料透過各種科技的加值,能對民眾生活、產業發展、甚至是國家經濟、社會運作掀起根本性的改變。
曾有位加油站業者資訊主管告訴我們,他最期待經濟部釋出的全臺用電資料,儘管為了保護民眾隱私而以郵遞區號為最小釋出單位,來去識別化。但光是這樣的資訊,就足以讓他們用「電力變化」作為推算城市「活力分布」的參數之一,進而找出在哪設新加油站更有效果。但在沒有發現這項應用價值之前,他們也不知道,原來不只是交通資訊,電力變化也是重要參數。正因為開放資料的威力,往往藏於無形。
2009年開始,國外吹起了開放資料風潮,不論英美都帶頭力推,這股風潮後來也吹進臺灣,在2010、2011年更掀起一股臺灣推動開放資料的思潮轉變,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逐漸開始接受開放資料觀念,正從封閉走向開放之際。在中央,國發會前身行政院研考會積極向各部會鼓吹資料開放,而在地方,臺北市政府也帶頭,早在2011年就搶先推出了資料開放平臺服務。
不過,政府開放資料,不只需要觀念改變就行,還得政策、法規、技術平臺的配套才能實現。儘管工務部門開始理解了開放資料的趨勢,但那些過去怕多做做錯的公務員們,在開放資料這件事上,成了一股暗中掣肘開放的阻力,也讓資料開放腳步緩慢,甚至遲滯。
來自婉君、民間的資訊力適時地在臺灣開放資料風潮上推了一把。太陽花學運展現了科技揭露「黑幕」的力道,過去無法自由運用的「有開沒放」資料,在這股政府透明化風潮之下,藉由鄉民之手,才真正透明化了起來,30萬筆政治獻金記錄數位化就是一個例子。
為透明化而立法要求公開的政治人物政治獻金收受清單,但監察院卻以只供到院列印紙本的方式釋出,等於杜絕了再利用和流通的可能性,典型的「有開沒放」資料。NGO團體取得資料後,由程式高手寫出一套平臺,能將記錄30萬筆資料的2,673份紙本文件,轉換成容易逐筆人工辨識的形式,在24小時內就號召了廣大婉君們分擔辨識出了這批文件中的每一行,將其變成了可自由再利用的數位資料清單。
馬政府時代最後一任閣揆張善政,成了政府開放資料再上高峰的另一股推力。2012年入閣的張善政,從擔任科技政務委員時,就關注臺灣開放資料的推動,但即使後來成了科技部長,他仍力有未逮,因為開放資料不是一部之事,直到他在2014年12月接任行政院副院長。
上任不到24小時,張善政就寫了一封長信給臺灣OpenData聯盟會長彭啟明,他告訴彭,現在終於可以有足夠高度來推動開放資料了。在張善政的要求下,中央部會開放資料的策略大躍進,從嚴審把官、沒問題才開放的保守作法,變成了「開放資料為預設,不開放為例外」的積極作為,也讓開放資料成了一項公務機關不得不重視的績效指標。
2015年成了臺灣開放資料元年,因為在這一年年底,最愛「第一名」稱號的政府,也獲得了英國開放資料基金會「全球開放資料評比第一」的績效。當然,政府開放資料不能歸功於張善政一人,更大原因是政府開放資料納入民間建議,設立了資訊開放諮詢小組,再加上開放資料相關法規和技術指標的制訂,以及政府機關和民間社群協同合作的成果。
截至5月12日,在新總統上任前一周,在政府資料開放平臺上的資料集總數,已達到了16,806個,另有355筆資料集已經預定了對外開放的時程。
若以此作為過去8年馬政府團隊開放資料的成績單,未來4年,小英政府不能只是讓開放資料量翻倍,而得展現出更大的進展,否則就是一種退步,這是我對新總統的第一個期待。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0-14
2024-10-13
2024-10-13
2024-10-11
2024-10-14
2024-10-12
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