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期末考週,我們走進清華大學新蓋的資工系館,學生們正埋首於迫近的考試,周圍一片寧靜。不過,在這片寧靜之下,資工系學生的未來已經悄悄改變了。
「2010年,我審的20個計畫裡,只有2個是關於雲端技術,今年我審20個計畫,就有18個是關於雲端技術的。」清大資工系教授鍾葉青說,雲端技術已成為學院內的重要學門,巨量資料更是下一波必然的趨勢,然而,在一片蓬勃發展的聲勢之下,鍾葉青認為學院的雲端教育,存在著一個重大的根本危機。

雲端系統研究乏人問津,雲端應用研究卻搶破頭
這個危機就是系統軟體人才的嚴重不足。鍾葉青表示,臺灣的學術系統大部分是做雲端的應用研究,而對於雲端系統的研究卻是少之又少。其原因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學生和老師。首先,雲端底層系統相較於雲端應用,是門非常「硬」的學科,裡頭的知識繁雜,不容易吸引學生投入研究,此外,大部分院校偏重程式語言的精通,而比較少讓學生接觸學習系統層的知識,使得要做雲端系統研究的門檻,相對於雲端應用高出許多。

除了學生不願投入之外,教授的研究題目也較少聚焦於系統軟體。鍾葉青解釋,這主要是因大部分學院都以「論文導向」來做教授升等的最重要考量,而系統軟體卻是需要投入大量研究時間的學科,相較於雲端應用,可能兩三年未必能發出一篇論文,這導致一個巨大矛盾:年輕教授應該是最有潛力學習、研究系統軟體技術的,然而,他們的升等壓力也是最大的,因此即使是做雲端領域的研究,年輕教授也偏向選擇應用方面的題目,以求升等順利。

這兩個因素綜合起來,造成了系統軟體人才的短缺危機。鍾葉青認為,雲端應用的需求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反而是雲端系統軟體,在臺灣有著潛在的發展機會。他舉例中華電信的hicloud,就是以VMware的虛擬化軟體為基礎,而清大圖書館也是購買昂貴的VMware軟體,不敢使用其他開放源碼的虛擬化軟體,其主因就是系統人才短缺,無法妥善管理、處理開放源碼軟體。而其根源都是各院校論文導向的升等設計。

產學界與政府應攜手培植系統人才
鍾葉青呼籲,政府、業界與學界應一同正視系統軟體的人才短缺問題。除了修改論文導向的升等設計外,業界也可以提出更多系統軟體的研究計畫與大學老師合作,並由業界制定更符合業界需求的題目,讓教授與研究生來共同參與,這樣比較有機會在學院裡深耕雲端系統的技術,也能讓業界更加理解學術圈的雲端前沿技術。

此外,政府也應重視雲端系統人才的培訓。鍾葉青以2002年由交通大學與經濟部技術處主導的「矽導計畫」為例,說明政府應加強產界學界的垂直整合,輔導廠商研發,並鼓勵有真正價值的雲端相關研究產學合作,讓學院內教授、學生的研究題目不會與臺灣的產業現實脫鈎,也讓畢業生畢業後,有機會成為業界的即戰力。

而除了雲端系統軟體人才,雲端系統管理員也將是雲端時代的企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系統管理員的角色與以前也大不相同,現在很多虛擬化的平臺要考慮,也會有很多開源碼與非開源碼共處的複雜系統要管理,除了學校的課程訓練,更需要有堅實的實務基礎,鍾葉青建議由政府來開辦相關課程與證照,讓這些技術人員獲得具公信力的認可,這些對於雲端時代人才的培育,皆不可或缺。

此外,鍾葉青也提到巨量資料方面的人才問題。他認為除了相關的資料處理、資料分析學程外,巨量資料的來源也很重要,因為研究不能停留在空談理論,必須要有實際資料才能做為研究的素材,並經由這些實際資料來淬煉資料庫,驗證研究成果,因此鍾葉青認為,政務委員張善政提倡「資料開放」是重要的起點,他認為有些資料如健保卡、悠遊卡資訊,資訊雖完整,但受限於個資法,即使在學界使用也有很大問題。反倒是一些交通路口的攝影機資料,國網中心的防災感應器、氣象資訊,以及諸如環保數據、輻射背景等無關個資的資料,同樣可以拿來焠鍊資料庫。

博士需求漸增,跨院系學程合作也是重要趨勢
此外,鍾葉青也表示,博士生的缺乏也是產學間人才斷層的隱憂。他舉例今年清大資工系有27個博士生名額,卻只有16人來報名,而去年還有40幾人報名,顯示社會普遍認為攻讀博士在求職上未必有利。鍾葉青則不認同此種看法,他認為只要博士的研究方向跟業界有切合,其實是供不應求的,他以廣達有200多人的研究院為例,其中就有70幾個博士需求,此外如聯發科、台積電等大型企業,也都不斷釋出博士生職缺,顯示博士生在就業市場仍有顯著需求。

除了博士生的問題,鍾葉青也認為要面對雲端時代,學校應提供跨領域、跨院系合作的機會。

下課鐘響,系館逐漸哄鬧起來,許多資工系學生經過攝影師和鍾葉青面前,他們的眼神發亮,但卻有著更多的疑惑,就像面對未知的雲端時代,那既好奇又遲疑的心情。教育是一切人才問題的基礎,正如鍾葉青所言,政府、學界與業界對人才培育是否重視,就決定了臺灣在這波雲端革命中,是否能存活,並繼續茁壯。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