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21世紀全球化的衝擊下,企業須持續調整經營的腳步,以因應經營環境的詭譎多變,此時資訊科技(IT)的角色更顯得重要。過去數十年來IT改變經營實務,不管是在生產、產品策略、配銷或是客服……等,IT的角色日漸受倚重,已由1960~1970年代的純粹營運的效用,蛻變為1990年代至今的一項競爭武器。BPMS是在此趨勢下孕育而生的利器。

BPM需有專業導入方法

根據Gartner的研究結果,到2005年至少將有90%大型企業導入BPM系統;同時,iThome電腦報在「2005年臺灣2000大企業IT採購大調查」中也指出:「……正導入或未來將導入工作流程(或商業流程管理BPM)的企業比例相當高,各為24.5%和27%…」。由此可見,BPM觀念和解決方案已逐漸被國內外的大型企業所接受。然而,如同ERP、SCM、CRM、KM等企業資訊系統,導入BPMS時企業必須面對隨之而來的組織面(例如:日常作業流程的改變)與科技面的衝擊,因此組織能否良好適應關切著專案導入的成敗。此外,「需要跨部門間合作」為大型BPM專案的特色之ㄧ,因此從工具平臺的可用性,專案的起始、執行、完成到完成後的效益評估,都需有經驗的服務廠商與企業IT部門及各營運部門使用者緊密配合,才能確保BPM產品能被正確並有效利用;專案的進行能嚴密掌控;流程的優化是有所依據,並最終達到企業的目標。一般企業多半對於如何導入BPMS與進行BPM專案的方式並不了解,因此有必要藉重BPM顧問的專業知識與服務,協助各階段的導入工作。以下我彙整過去的經驗將BPM專業服務依企業目標與需求的不同歸納成IT層次與策略層次等二種專案類型:

IT層次的部門級BPM專案:專案內容與目標較單純明確,多在支援單一組織內的運作,沒有組織文化不同的衝擊與利益的對立問題,專案目標多在強調效率的改善,如表單電子化專案。

策略層次的企業及BPM專案:以支援公司策略性目標為目的,專案範圍多涵蓋跨組織的運作,高階主管的全力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此外,重要成員的掌握與參與度,在在影響專案的風險。因此,是否有專業的BPM專案執行方法與策略,立刻決定了專案的成功與否。

企業級BPM的導入階段與步驟

部門級BPM專案由於內容與目標都明確,即使以傳統的IT專案執行模式,由於專案內容單純,最終都可完成。然而,在企業級BPM專案的導入,則需要更嚴謹的導入方法論。

企業級BPM專案的導入可分為4個主要的階段與細部的工作項目:

1.Planning&Scoping

Vision Workshop:檢視環境的機會與挑戰,建立企業遠景共識與策略目標,才能引進適當的IT資訊系統,協助企業創造競爭優勢。

Identify Processes:定義主要流程,確定流程、組織及系統間的關係,並釐清相關負責與參與人員。

Prioritize Processes:主要流程定義清楚後,即可依據流程的重要性,排定建置的優先次序。2.Analysis&Design

Detailed Analysis:各項流程的As-Is(現有狀態)模型,和To-Be(未來狀態)模型的細部分析與規畫,包含人員組織規畫,系統(整體)功能確定與設定,系統整合需求,例外狀況種類的確認和因應處理步驟,以及績效評估的指標確認……等。

Solution Architecture:在To-Be與系統功能完成設定後,即可進而確立流程與技術的解決方案架構。

Visual Prototype:利用工具,建構流程雛型與User Interface 模型,作為需求確認的基礎。

3.Construction

BPMS Configuration:依據需求模型與技術架構,進行細部的系統配置,如流程的設計和組織架構資訊的設定。

Components Development:各項單元元件的建置,包含使用者介面等。

Integration:透過EAI、API、或Web Services等整合機制,與ERP、CRM、PLM……等異質系統緊密結合,協同發揮e化的效益。

Testing:為了確保系統運作的順暢、資料及流程的正確性,必須進行功能測試、整合測試,與使用者測試…等作業。

4.Deployment

Deliver:終端使用者的系統安裝與其教育訓練計畫和執行。

Enactment:系統正式上線運行。

Monitor:上線後,系統後續的運作與維護亦是十分重要,因此必須定期監控,蒐集流程執行效率的資訊,並觀察各項流程KPI(績效指標)的變化,以作為流程持續改進的依據。

客戶端人員參與是BPM成功的要件

由於策略性的BPM專案,旨在建立企業關鍵的IT應用系統,因此,為了專案執行成果能確實符合規畫預期,並能為各單位的使用者所接受與歡迎,有效的人員參與才能協助專案順利進行,並發揮預期的功效,以下列舉了此種專案所涉及的人員、團體,及其注意事項:

Executive Team:必須了解策略性BPM專案的目標是在提供全企業運作效益,因此,專案的成功有賴各地區部門的支持與合作。

Managers:必須了解策略性BPM專案支援跨部門的運作,不僅在專案過程中需要參加自己部門的相關討論,更有需要全力支援其他部門討論的準備,因為主管本身也有可能被指定為流程負責人,是亟需要其他部門的全力支持,否則流程設計與規劃難以順利底定。

Subject Matter Experts(SMEs):一般為小組長之類的員工,對於執行同類型工作的執掌有最深的知識,同時對相同角色的員工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對於流程中與該工作內容相關的細部規畫,能提出最有效的需求、建議、和所需克服的挑戰。

Employees:必須了解BPM專案的成果對自己工作的方式有何改變,提供什麼利益,信服而接受。

策略性的BPM專案的所涉及的議題不僅限於ICT資訊通訊科技,企業遠景共識與專案目標的建立、流程分析與設計、組織變革、人員抗拒等議題更增加了專案的複雜性與風險性,導入時必須慎選一位在溝通、領導及專業知識與能力皆適任的專案經理,帶領團隊成員、掌控進度,成功完成目標。此外,一般公司對於如何導入BPMS並不了解,因而有必要藉重外部顧問的專業知識,協助各階段的導入工作,此時「檢視軟體供應商與顧問公司是否有嚴謹且專業的導入方法論」便是企業不容輕忽的議題。

《作者簡介》劉海珊
超義科技BPM流程管理專業服務處副總經理,台大資訊學士,美國CMU資訊網路碩士,曾任職於美國AT&T Bell Lab、Broadvision資深顧問等職。在SOA、Web Services及BPM專案顧問服務有豐富的實務經驗。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