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轉型的時代,開源技術開發儼然成為國際大廠之發展趨勢,開源軟體是許多新興應用服務的動能,幫助諸多重要開源專案成為穩定可靠的資訊建設基礎技術,使得營運開源專案成為國際大型企業發展創新技術與市佔率的手段之一。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所在經濟部技術處指導下,特別規劃「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以國際級開源專案參與者親自指導各培育團隊學員,在短短 9 個月內以「Mentor-Mentee」方式培育專業人才,協助新人進入開源世界,引導新進工程師開源技術養成,在做中學的過程整合產業創新研發與軟硬應用,一同投入國際開放程式源碼專案開發,並回饋其成果至國際社群,提升我國開源人才質量並期望活絡國內開源社群。

為加速臺灣產業數位轉型升級,行政院打造「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提出 5+2 產業創新計畫,作為驅動台灣新世代產業成長的核心。然而若要以支援 5+2 產業創新發展, 最重要工作即是連結國際開放創新資源,同時培育產業所需的技術人才。鑑於開源軟體是許多新興應用服務的動能,為引導國內產業能夠積極投入開源技術研發,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所在經濟部技術處指導下,規劃「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邀請具有參與社群及國際級開源專案的 Committers 擔任 Mentor,並邀請對開源技術有興趣者、或是目前已在開源社群參與,共同投入國際開放程式源碼專案開發。該計劃在 2018 年 4 月起共分成 8 個培育團隊,由各 Mentor 親自指導培育團隊之學員,讓學員能夠透過特定開源專案的輔導過程中,了解開源社群運作、熟悉開源專案開發、運用開源技術應用,培養出符合業界所需要的技術專業能力,並進一步與國際開源社群接軌,朝向 Contributor 或是 Committer 的角色邁進。在短短 9 個月內已累積相當不錯的成果,達成連結台灣各地開源社群能量的目標,對培育台灣開源人才帶來極大幫助。

Mentor-林峰正

從求學階段就大量使用開源軟體的林峰正,在資訊科技領域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同時也是活躍於 Apache Hadoop 開源社群中的資深 Contributor,目前在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擔任助理教授,主要專長為人工智慧、資料分析、演算法、雲端運算應用等等。

林峰正指出,傳統社群平台主要是透過彼此交流,進而達到提升技術能力的目標,只是學員本身若沒有強大學習動機,恐怕很難在短時間看到成果。為此,在與 6 位學員討論之後,決定改用分工合作的專案模式,指定不同學員負責工作,期盼能在最短時間熟悉開源軟體的使用。現今全球影視產業都開始將傳統影片進行數位化工作,但都缺少一套可在影片中找尋演員的方案,而因團隊中一個學員為任職於公共電視的工程師,在公共電視願意提供影片庫的前提下,將題目定為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抓取關鍵影格影像,來進行影像照片的處理辨識, 以及研究網頁前端技術進行資料視覺化呈現。

由於專案是透過分組合作方式,因此特別將工作內容拆解為六大部分, 分別為 Google 影像爬蟲、公視影片挑選、人工篩選可訓練照片、抓取關鍵影格影像、Python 演員人臉辨識模型 、查詢介面設計等。每位學員都必須依照自己的任務,在指定時間內完成相關工作,避免影響到整體專案進度,無形之中也加速對開源軟體的熟悉度。

如現今就讀逢甲大學的胡思悅說,原本對開源軟體完全不熟悉,對要在短時間建立多達 24 層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模型時,一開始感到非常擔心。所幸在老師協助與指導下,很快熟悉相關開源工具的使用,順利完成系統建置工作。

在 6 位學員(朱幸一、胡思悅、許瓊慧、區壬豪、吳俊益、凌于翔)通力合作下,AI 開源軟體計畫-公視影像搜尋平台通過 IEEE 組織投稿認可,目前正在進行內部測試中,專案成效相當不錯,公共電視也在內部成立開源社團,並且邀請林峰正擔任社團主持人,對拓展開源工具運用與培育人才當帶來極大助益。

學員-朱幸一

目前任職於公共電視的朱幸一,以往都是使用商業軟體工具為主。從 2017 年起,公共電視與交通大學共同執行人工智慧技術於影片搜尋中,相關技術均是以開源軟體為主,因此決定參與經濟部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方式,開始接觸 AI 、Python、Plone 等開源軟體。

朱幸一指出,以往沒有參與開源專案的經驗,所以要自己學習工具使用和程式開發難度很高,透過此計畫獲得老師的指導,降低接觸開源領域的難度。由林峰正老師指導的 AI 專案,恰好與公共電視推動的專案目標一致,而本身負責公共電視片庫系統的維運, 便提供了影片作為專案測試之用,讓公司的人工智慧專案有更多元的選擇。經歷 8 個月利用假日參與, 對開源軟體有進一步的了解,也已經在公共電視成立開源軟體研究社,希望可以透過不定期邀請各領域開源專案專家指導,讓更多同仁及有興趣的民眾了解開源軟體的技術發展與精神。另外,未來若計畫續辦, 朱幸一建議可將開會場地列入補助重點之一,免去學員與老師尋找場地之苦。其次,不妨事先整合企業需求,將專案題目與業界需求整合,將可吸引更多公司願意投入人力參與,減少學員因工作量大,出現無法參與定期聚會的狀況。

Mentor-蔡嘉平

伴隨著全球數位資料量大增,帶動商業組織運用巨量資料工具挖掘商機的風潮。蔡嘉平因應工作上的種種需求,從 2016 年開始接觸 Apache HBase 開源資料庫,並於 2017 年成為PMC(Project Management Committer),順利為公司爭取到商機外,平時也會在開源社群平台分享相關技術與心得,成為許多程式設計師的學習對象,本此專案便是以 HBase 資料庫為主。

蔡嘉平認為,對於預算有限的開源社群而言, 藉由經濟部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協助,自然有利於開源人才培育與軟體推廣的概念。因應此專案,一共制定 17 個與 HBase 資料相容性、測試和文件的題目,其中有 9 個已經完成,剩下 8 個仍然在持續進行中。對培育開源人才最大挑戰,莫過於多數學員因為工作關係,無法花費太多時間參與培育活動,有時會出現專案進度落後的狀況。儘管如此,在先前的專案,仍有學員積極參與相關活動,認真執行 HBase 各種題目,已經被提名 Committer,對於開源人才培育推動狀況算是令人滿意。

在參與本次經濟部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後,蔡嘉平建議除現有資源之外,未來可進一步提供更多的雲端運算服務。因為考量部分專案需要仰賴大量運算資源才能執行,學員手邊電腦運算資源不足的狀況下,很多題目只能以模擬方式進行, 因此能夠產生出來的效果也會相當有限,所以非常期待有雲端運算服 務可使用。

學員-曾冠博

在巨量資料技術成為顯學下, 搭配 Apache Hadoop 架構使用的 HBase,參考 Google BigTable 模板的特性,成為時下最熱門的開源非關係型分散式資料庫,曾冠博投入該領域長達 2 年以上的時間。

曾冠博表示,以往並沒有參與社群的經驗,當初參與經濟部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目的,主要是想要提升 HBase 領域的技術與經驗,同時增加工作經歷。在經歷過數個月培訓計畫後,最大收穫除對該軟體的熟悉度外,也因開始將開發專案放在社群平台上,獲得與更多國內外專家交流的機會,軟體開發視野更得以打開,同時也知道如何執行後續 trace code 與貢獻,未來將會更積極參與社群活動。

Mentor-呂行

在開源領域知名度頗高的呂行, 長期致力於維護 Servo 專案且為該專案之 Committer 角色,並將開發開源套件移植到 Firefox 瀏覽器中,也曾經由 AMO(Mozilla Add-ons)獲得用戶捐款。對 Rust 程式語言相當熟悉,致力推廣該語言與推動社群活動,全力實踐開源軟體的精神。

呂行指出, 在考量自身專業與學員需求, 本次專案聚焦在 Molliza FireFox、Servo 等開源專案,帶領學員翻譯 web-extension MDN (Mozilla Developer Network)文件,並長期舉辦Rust讀書會,強化學員的整體開發能力,目前已有 4 位學員成果被 merge 至 gi thub 與 MDN 上。在參與社群活動過程中,最大感觸是學員自信心不足,因此不敢對開源社群做出回饋或貢獻,泰半都選擇強化自身能力著手,以至於在開源社群的發聲量不高。然而所謂的回饋,不一定是只修改開源程式碼,其實回報軟體問題、翻譯文件也是不錯的貢獻方式,所以不斷鼓勵學員盡量在社群中發聲。針對經濟部推動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呂行認為對培育開源人確實有極大的幫助,期盼此計畫未來還能持續進行,並進一步強化動手實作專案的課程,讓學員可增強自身開源技術能力,並透過更多元方式回饋社群方式,體驗開源的精神。

學員-洪慈吟

畢業於資訊相關科系的洪慈吟,在求學期間曾多次參與 SITCON 學生計算機年會等開源社群活動,深深被開源軟體的精神感動。儘管畢業後並非從事程式開發等相關工作, 但仍然積極參與相關活動。

洪慈吟說,參與經濟部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目的,並非是要增加工作履歷,只是想要認識更多開源社群的朋友。在本此專案中, 主要負責技術文件翻譯與讀書會聯繫的工作,雖然工作非常繁瑣,但是看到每位開源社群的讀書會成員都全力參與每次讀書,更願意為開源社群平台貢獻一己之力。

Mentor-蔡志展

身為Kaohsiung Linux User Group 創辦人之一的蔡志展, 長期投入各類 Linux 專案之中,如 Debian 作業系統的中文化工作,期盼讓更多商業組織與政府機關能投入開源社群的領域。在受邀參與經濟部推動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時,便決定以 OpenStreetMap、Ubuntu 等兩大開源專案為主,且為這兩開源社群之Committer。

蔡志展指出,考量到參與計畫學員的程度不同,評估個人興趣與能力之後,其中 2 位執行 OSM 開源專案,主要從事 PostGIS 資料庫結構研究,另外有 4 位投入 Ubuntu 開源專案,以了解作業系統核心程式碼與現有議題進行研究。對剛接觸開源軟體的學員,採取建立學員信心的做法,讓學員能夠慢慢了解開源社群的運作與生態,避免因為壓力過大而退縮。就從長期角度分析,學員若沒有工作上的壓力,恐怕很難有動力持續參與社群的活動。長期參與開源社群活動的蔡志展認為,經濟部推動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的立意良好,若後續要推動開源產業發展,應該要與當前產業應用結合。如在 5G 議題當道下,將開源與重點發展項目結合,才能吸引更多開源人才投入。

Mentor-胡崇偉

為寫論文而開始學習 Python 語言的胡崇偉,因該語言直覺易學、開發快速、程式碼容易閱讀的優點,能讓開發者專注在解決問題上,自此成為 Python 語言的愛好者,更長期參與籌辦台灣 Python 年會活動。胡崇偉目前是 Plone 開源社群的 Committer。

胡崇偉表示,Plone 是以 Python 及 Zope 所發展出來的架站軟體,可讓開發人員快速擁有具體而微的整合開發環境。在帶領學習 Plone 的過程中,先讓學員熟悉 Git 之類的基本開源工具,透過定時舉辦讀書會,讓不同技能專長的成員可以在專案裡分工合作,依照興趣挑選前端或後端的學習主題,並逐步認識 Python 生態系,同時,教學相長也是重要的原則,透過學員彼此分享交流,常會激發新想法或是避免盲點。對於經濟部推動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胡崇偉抱持肯定態度,但認為人才培育不是立竿見影的工作,應思考怎樣長期推動並採取合理的成效評估方式。不管從健全體質、鼓勵創新、累積自主實力,多種層面的考量下, 公部門在公家資訊系統合理採用開源軟體或開放規格,主動盤點開源成果的比例和花費流向,才能發揮火車頭推動的效果。此外,開源是黑客文化的累積結果,著重自學和動手做的能力,想要產業興起,基礎建設就更要確實, 務實才能帶來實質的改變,雖然民間或校園的長期紮根,是開源文化日後能否開花的主戰場,但觀念與習慣的革新,卻是各領域都要面臨的挑戰。

Mentor-林智斌

任職於高科技產業的林智斌,從 2007 年開始接觸開源無線路由器和基地台的 OpenWrt 開源軟體,除用於產品開發之外,也會定時回報軟體的 BUG,同時在各開源社群進行軟體的推廣和入門使用經驗分享。鑑於 SOC 技術進步,開源軟體品質在系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於是選定 Boot loader 為本次開源培育專案的主題。林智斌在 Uboot 開源社群中曾擔任 Committer 角色。

林智斌指出,Boot loader 是中小型嵌入式系統開機非常重要的軟體之一,而 Android 出現之前,u-boot 是廣泛被晶片業者大量使用的 Boot loader 解決方案,同時也被OpenWrt 採用。只是 u-boot 是屬於 GPL 授權,但多數國內廠商使用此軟體,並沒有按照 GPL 規範釋出 u-boot 原始碼,衍生出訴訟的風險。因此,推動此開源專案目的,除鼓勵台灣業界養成遵循 GPL 授權的習慣外,也能促使台灣工程師熟悉國際開源專案的做事方法並養成習慣,讓 Boot loader 軟體品質能夠提升。

在專案推動過程中,學員除反應專案入門的線上文件很多,不容易短時間內消化之外,也碰到基礎開源工具使用能力不足,以及對專案版本管理系統(git)操作不熟悉等問題,凸顯出學員素質不一的困境。另外,考量到開源人才未來進入產業界工作的需求,若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日後續辦之時,或許能與學校的基礎課程結合,譬如助教課、實習課,讓從業人員都能及早熟悉業界標準。

Mentor-Denny Huang

在求學時代就開始接觸開源軟體, 與社群夥伴共同創立 SITCON 學生計算機年會的 Denny Huang, 期盼能以學生為主軸的核心價值,創造一個經驗交流與資訊技術實務分享的平台,使已有成就者能夠傳承己身經驗,並同時讓初入茅廬者得以對資訊科學有更深入的了解。

Denny Huang 說,考量到團隊學員的程度不一,所以設定 3 種不同的開源專案。針對 2 位尚在求學、沒接觸過開源軟體的學員,請他們從安裝 ezgo 作業系統開始,這是一套教育部以 Ubuntu 為基底再行的發行版,非常適合入門者使用。至於 2 位從事程式開發工作的上班族,則是以工作中會接觸到的 PHP 專案為主,透過與工作結合的方式,讓學員有持續參與社群平台的動力。

鑑於政府推動政策時都會訂定達成目標, Denny Huang 建議與開源活動相關政策不能制定KPI,否則最終會流於形式,而無法達成推廣開源軟體、人才培育的目的。若經濟部要持續舉辦開源相關活動時,可與不同開源社群合作,在提供經費贊助外,亦可提供聚會所需的辦公室或場地,這對促進社群平台發展將會帶來極大幫助。

Mentor-王景弘TonyQ

在 JavaScript 開發領域頗具知名度的王景弘(TonyQ),曾在許多知名軟體公司服務, 更曾負責開發與推廣 Java ZK Framework 專案, 品質與穩定度備受全球開源愛好者肯定。為推廣開源軟體使用,亦積極參與各種開源社群活動,也是 JavaScript 中的資深Contributor,時常於線上回答許多新手開發者的問題,並解決各種開源軟體專案的各種問題。

王景弘指出,應邀參與經濟部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最大挑戰莫過於參與合適的開源軟體專案,曾與團隊成員討論多次,但因無法掌握每位學員的程度,決定提出新酷音計畫(Chewing),此一開源專案屬於自由軟體規範的智慧型注音輸入法相關軟體建設, 作為開源培育團隊的主題。各學員皆已加入 github 專案,提供該專案的說明文件,帶領學員初期投入建置開發環境。

經濟部開源貢獻者培育方案立意良好,但是在考量政府預算效益最大化,以及推動台灣開源軟體產業發展風氣下,王景弘建議相關單位不妨先從評估公部門所需的開源軟體著手,再透過公開招標方式尋找合適團隊執行。如此一來,除能推動台灣開源軟體風氣之外,也能讓公部門預算發揮最大成果。

PMC-莊偉赳

畢業於交通大學的莊偉赳,在美國知名學府於攻讀博士班期間,於指導老師帶領下大量接觸各種開源軟體專案,奠定日後進入美國知名開源軟體公司的機會。目前莊偉赳主要負責 Apache Hadoop 技術為核心的大數據專案開發工作,本身也對 HBase 非常熟悉,目前在台灣、美國兩地均有參與開源社群的活動。

莊偉赳說,開源軟體是最快速能和國際接軌的工具,在美國已是多數人或企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學生自然的使用開源軟體的原始碼來寫研究報告或論文使用,若報告中沒有明白指出使用哪個開源軟體,就會被人質疑內容的真實性。相反,若積極回饋開源軟體專案的成果,且在市場上獲得不錯的反應、評價,便可能獲得到知名公司上班的機會。至於企業,亦非常習慣運用各種開源軟體開發創新應用服務,開源軟體是創新技術的啟蒙者之工具,且絕大多數公司會主動回饋原始碼,以彰顯公司駕馭該套軟體的能力,這對爭取客戶認同與商機有極大幫助。此種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環境,讓美國的開源軟體生態鏈變得非常完整,許多商業組織甚至會鼓勵程式設計師參與開源社群,以便取得制定在新版本開源軟體專案功能的話語權,這對公司長遠發展將帶來極大助益。

經濟部技術處廣告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