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健保署轉型的關鍵一年。為實現「Hospital without walls(打破圍牆的醫療照護)」目標,健保署啟動了這場為期4年的大規模轉型計畫,一口氣推動8大改革策略。
因疫情正視不足,催生改革想法
這項轉型計畫涵蓋4大面向,從建立資料生態系、雲端系統運用,到民眾健康賦能,以及最重要的,打破圍牆的醫療照護。其中可細分為8大策略,包括資料生態系的數位基礎建設、健保資料應用機制,雲端系統的健保雲端查詢優化、數位化審查,以及民眾健康賦能的大家醫計畫、個人健康資料加值應用,還有無圍牆醫療照護的遠距醫療、虛擬健保卡應用。
這是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從3年COVID-19疫情的第一線經驗,歸納出的改革目標。他點出,有別於地區性、半年就結束的SARS,全球性的COVID-19疫情不僅持續了3年,還改變各國的醫療服務樣貌,特別是遠距醫療、零接觸服務等科技輔助,在疫情結束後反而成為一股新趨勢,世界主流國家紛紛投入。
臺灣也在這波疫情中運用科技抗疫,不只有健保卡勾稽出入境資訊、健保快易通App整合快篩和口罩購買實名制,還可查詢疫苗接種紀錄。臺灣也在疫情間放寬視訊診療適用對象,發展零接觸模式。但,「我們也看到一些不足。」石崇良點出,尤其是,為因應抗疫政策的變動,醫療院所IT的敏捷與韌性程度,還可以更好。
疫情間,為即時應變疫情,衛福部經常調整政策,比如疫情居家隔離天數從原本的14天、10天改為7天,又或是快篩條件的更新、抗病毒藥物的新增等,這些變動都意味著,醫院IT得撥出人力加班趕工,隨之修改健保相關程式。「政策不斷改變,龐大的醫療系統得立刻調整,以目前的資訊架構來說比較吃力,」他說。
對診所而言,因應政策變動的難度又更高了。因為診所規模小、沒有IT人力,得靠資訊廠商處理系統變更。石崇良比喻,診所就好比一臺臺地端電腦,只要政府政策調整,廠商就得緊急寫程式來配合健保規定,再到一家家診所去更新系統,「非常花時間。」
不只如此,這場疫情,也讓他看到健保署的不足。健保開辦之初,每年3千多億元預算,成長至今日的一年8千多億元預算,期間所提供的服務、收載的藥品種類大幅增加,疫情間更有許多調整,「健保的資訊架構也因此疊床架屋,所以我們必須升級系統、雲端化,才能提高作業效率。」
因此,去年2月上任後,石崇良整理這些經驗,在同年4月提出了健保醫療平權數位升級計畫,瞄準4大面向、拋出8大策略,來提高健保署本身和醫療體系的敏捷和韌性,還要一改醫療IT架構,將過去以健保申報導向的系統設計,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資訊系統。
這項龐大的計畫獲得4年45億元預算,今年就是起始的第一年。
健保署要轉型,也要推動雲端診所
8大策略中的第一步,是要強化健保署本身和基層診所的數位基礎設施。石崇良指出,健保資訊系統建置至今快30年,老舊架構需要翻新、配合業務需求快速擴展和縮減,才能提高作業效率。
健保署今年計畫建置一座符合國際資安標準的新機房,來打造加強資安防護的混合雲架構,甚至,健保署還找來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在去年底簽署合作備忘錄,要借助HIMSS在醫療資訊和安全認證的經驗,協助健保署精進健保資訊系統、健康資料應用和資料治理機制。
不只健保署,基層診所也是數位基礎設施改革的重點對象。現行醫療院所用來上傳、申報、記錄病歷資料和相關作業的系統都是地端系統,每當健保署調整規定,比如健保卡上傳、醫療費用申報或醫療計畫登錄等相關格式修正,診所就得仰賴資訊廠商協助改版。但問題是,廠商常以改版名義多次收費,導致診所資訊成本增加,降低IT升級意願。
若能改用雲端服務模式,就能提高診所系統彈性,不只可以快速配合政策調整,還能整合更多資料,有利於發展全人照護。因此健保署今年要推動診所IT系統雲端化,要由資訊廠商建立多朵雲或租用公有雲,並按國際醫療資料標準FHIR,來傳輸資料。這些廠商的雲端服務,也將與健保署的健保雲對接、互通。健保署預計,今年中開始試行這套診所雲平臺模式,要委由醫療資訊廠商協助診所轉換、改用雲端系統服務。
攝影/洪政偉
擁抱雲端,改善作業效率
不只數位基礎設施積極擁抱雲端,健保署也要善用雲端,進一步優化現有的作業流程。第一步先優化院所最常用的健保雲端查詢系統,不只要擴大範圍,還要整合多元雲端憑證認證機制。
石崇良解釋,醫師看診時,需要民眾健保卡、醫事人員卡和特約醫事機構安全模組卡等3卡合一,才能登入健保雲端查詢系統,調閱民眾就醫資料。但隨著民眾端虛擬健保卡的推行,健保署希望醫事人員卡也能虛擬化,讓醫師能透過雲端憑證登入,更方便調閱民眾就醫紀錄。這個雲端憑證認證機制,將於健保特約院所小規模測試,之後搭配教育訓練正式上路。
另一個雲端優化重點是審查機制。石崇良表示,健保署今年要將醫材、藥品等新醫療服務納入健保給付的申請審查機制,改為電子作業。如此一來,醫院和廠商只需在單一窗口申請、提交資料,健保署就會透過一系列機制來快速審查,如將健保藥品核價電子化、建置完整特材收載系統及運用AI輔助事前審查、增修診療項目電子化作業系統和自動追管機制,並建立新藥物暫時性健保支付許可等措施,來縮短審查時間。
要數據歸人,提高民眾健康意識
除了改善數位基礎設施、善用雲端,民眾健康賦能也是這次改革的一大主軸。健保署希望透過數據整合、數據「歸人」,來進行智慧分析和個人化通知,讓民眾更重視自己的健康狀態。
比如其中一項「大家醫計畫」,要以現有600萬會員的家醫計畫為基礎,整合慢性腎病計畫、糖尿病計畫和代謝症候群計畫等3大計畫的病人資訊,彙整到新建的家醫大平臺上,讓數據回歸到每一位病人。家醫大平臺要整合10類數據,包括血糖、癌篩資料、患者穿戴裝置數據、醫療紀錄(如檢驗檢查資料、醫療影像等),還有健保署和衛福部其他司署等資料。
有了這些數據,這套平臺能用來發展加值功能,例如主動監測,發現異常數據時,能及時提醒醫師、個管師來聯絡病患回診追蹤,或發送訊息及時溝通與衛教。該平臺還要提供分析性的數據,協助照護端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還能呈現患者整體的慢性病指標表現,方便調整照護策略。甚至,健保署還打算發展AI風險預測模組,像是根據患者資料,來計算未來幾年內中風或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看診醫師也能取得病患的風險等級資訊,儘早採取照會、轉診等行動。石崇良表示,大家醫計畫先以糖尿病患者為主,這類患者可能身患多種疾病,為幫助醫師更快選出合適的藥物和治療計畫,家醫大平臺還能導入用藥選擇建議功能。
在民眾健康賦能面向中,還有一項重要改革:健保快易通App的個人健康存摺資料加值應用。健康存摺是健保署在2014年推出的健康資料應用,可供民眾查詢個人健康資料,像是就醫紀錄、用藥和檢驗檢查報告等。
在疫情間,健保快易通成了臺灣最多人使用的App,「我們希望延續下來,讓它成為民眾最好的健康自我管理夥伴。」石崇良點出,健保署不只要繼續將民眾的健康資料回饋給個人、鼓勵合格的第三方發展加值應用,接下來還要在健康存摺中加入風險預測功能,來讓民眾計算自己的疾病風險,並提供預防保健建議、公費和自費相關檢查訊息,以及與醫師互動功能,來提高民眾健康意識。
發展無圍牆的醫療照護
打破圍牆的醫療照護,是8大改革的另一亮點。健保署特別聚焦遠距醫療和虛擬健保卡應用,就遠距醫療而言,可分為2部分,首先是擴大應用至居家照護服務,鎖定4類對象,包括長照機構住民、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及居家透析患者。
另一部分則是推動「在宅急症照護模式」,針對居家醫療急症患者、急診一般民眾和長照機構住民等3類對象,來在醫師、護理師和醫事人員的訪視服務中,導入遠端監測和視訊診療輔助,以這種遠距照護方式代替病人住院。這個照護模式,預計今年第二季開始執行。
石崇良補充,遠距醫療還可結合大家醫計畫,讓家庭醫師透過家醫大平臺,來提供患者遠距衛教、用藥指導和諮詢等服務。
要順利進行遠距醫療,虛擬健保卡不可或缺。其運用模式是,民眾出示虛擬健保卡QR Code或授權同意,醫院端就能搭配既有的醫事人員卡和機構卡,在遠端即時讀取病人的就醫紀錄。
為加速民眾申請虛擬卡的核卡流程,今年,健保署要運用AI輔助影像辨識,來加速申請審核,另一方面要推出健保實體卡和虛擬卡二合一的健保卡元件,來方便醫事機構安裝使用,作為接下來推廣虛擬健保卡的重要基礎。同時,健保署還要研究虛擬健保卡結合電子處方箋、行動支付和數位同意書簽署的機制,來降低使用門檻,發揮更多效益。
尤其,健保署早在去年就鼓勵醫院和診所,開立紙本處方箋時加印門診處方箋的QR Code,讓藥局等調劑端用網頁API來確認有效性。今年,健保署將進一步在花蓮縣試行電子處方箋,之後配合IT系統雲端化擴大推動,讓健保特約院所和藥局,在雲端就能讀取、接收處方箋資訊與調劑紀錄。
不只這8大改革,石崇良還有一項更根本的資料基礎建設計畫,要提高醫療照護資料交換的一致性。他計畫從健保署開始推動FHIR標準,第一階段鎖定電子處方箋和調劑紀錄資料,這些資料得用FHIR規格來交換,第二階段則瞄準事前審查,醫院和藥廠得採FHIR格式來傳送資料。
他透露,明年將隨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計畫,一起啟動衛福部公共建設計畫,要統一衛福部旗下各司、署的資料標準,並打造一套合規的數據共享平臺,來促進更多健康數據加值應用。
高階經理人小檔案
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署長 石崇良
學歷:臺大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畢業
經歷:1998年至2007年於臺大醫院急診部擔任醫師,隔年進入部立桃園醫院,擔任醫務秘書至2008年。這段期間,也陸續擔任公職,如行政院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衛福部醫事司司長,2020年任職衛福部常務次長,2023年2月接任健保署署長至今
機關檔案
健保署
成立時間:1995年成立中央健保局,2013年改組為衛福部健保署
主要業務:推動全民健保作業、改善醫療品質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0號
年度預算:約8,755億元
IT大事記
1995年:發行健保紙卡
2002年:發行第一代健保IC卡,與紙卡並行
2004年:全面換發健保IC卡,取代紙卡
2013年:開發健保雲端藥歷
2014年:推出健康存摺
2016年:雲端藥歷擴增為健保雲端查詢系統,提供12類醫療資料供查詢;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
2018年:設計虛擬健保卡;改版健康存摺,可用手機快速認證;推動醫療影像分享平臺,涵蓋36項檢查醫令影像
2019年:虛擬健保卡試辦、開發輕量藍牙App;開發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SDK;開放產學合作申請健保醫療影像應用
2020年:開發TOCC程式;健保快易通App整合口罩實名制;建置全國偏鄉醫師人力需求平臺
2021年: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宣導就醫識別碼;開放慢性病患視訊和電話診療;健康存摺SDK申請作業電子化
2022年:全國偏鄉醫事人力需求平臺上線;健保快易通App串接快篩購買實名制和確診個案自主通報系統;健保雲端查詢系統2.0改版
2023年:規畫電子處方箋平臺;與HIMSS簽署MOU
2024年:啟動健保醫療平權數位升級計畫
熱門新聞
2024-09-10
2024-09-09
2024-09-09
2024-09-06
2024-09-09
2024-09-10
2024-09-10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