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周刊》形容宏達電的Magic Lab:「一群對創新執著又飢渴的人,撼動了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在這座由「總巫師(Chief of Innovation Wizard)」、「工程巫師(Engineering Wizard)」、「魔術師(Software Magician)」組成的魔法世界中,催生了全球第一支觸控式螢幕手機,也產出與世界創新先驅蘋果iPhone短兵相接的阿福機與鑽石機。

門禁森嚴的Magic Lab裡,有不同形狀的桌子、彩色柱子以及模型玩具。柱子上掛了白板,用白板筆或便利貼記滿了天馬行空的點子。「巫師」和「魔術師」在每一次動腦會議中,不斷激盪出有潛力改變世界的創意。會議主持人不是正襟危坐地宣讀議程,而是透過各種遊戲鼓勵大家盡情發揮。當然,不是每個瘋狂的主意,都能變成生意。「創意」(idea)要成為「創新」(innovation),進一步為公司帶來獲利,必須通過嚴格的檢視,倘若不可行,便會遭到丟棄。

宏達電Magic Lab的精神,與資策會「服務體驗工程」(Service Experience Engineering,SEE)方法論頗有異曲同工之妙。SEE由資策會主導研究,與學界合作延伸並加以推廣,盼能將工程化創新方法導入企業。其內容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趨勢研究(FIND)

觀察大環境發展趨勢,找出消費者需求及潛在商機,有條理地尋覓、蒐集、過濾新想法,以期產出成功機率高的服務創意。

第二階段:服務價值鏈研究(Innovation Net)

本階段分為「產業價值鏈研究」及「服務塑模」兩個步驟。一旦開發出新的服務產品及交易活動,便可能產生新的產業價值鏈,涉及不同的參與者。因此第一步驟「產業價值鏈研究」須界定該價值鏈涵蓋哪些企業,描摹出創新服務的雛形。第二步驟的「服務塑模」,可謂服務體驗工程中最有趣的部分,主要工作包括「服務體驗需求洞察」及「服務設計」。

「服務體驗需求洞察」先要組織一支融合跨領域人才的洞察團隊,透過各式各樣的觀察與訪談,了解目標消費族群的行為模式、產品需求以及可能碰到的問題。接下來,服務發展團隊會透過「故事劇本法」(Storyboard),將洞察過程中得到的素材整理成情境故事版,以故事形式呈現使用者的服務體驗情境。召開腦力激盪會議時,團隊成員可進一步採用「實境演出法」(Informance),亦即information與performance的結合,將情境故事版的內容表演出來。交換了資料及想法後,有一道不可或缺的手續──「需求收斂」。團隊成員把使用者需求用便利貼記下,貼在牆上或白板上,進行篩選及分類,並取得團隊共識。宏達電Magic Lab的動腦會議,即可視為「服務塑模」諸多步數的實踐。

「服務設計」則利用技術性工具(如先前在文章中介紹過的QFD、卡諾模型等),設計出三種模型:「服務產品模型」(Service Product Model)、「服務流程模型」(Service Process Model)及「服務資源模型」(Service Resource Model),作為日後推動創新服務的依據。

第三階段:服務實驗(Design Lab)

創新服務正式進入市場前,必須經過測試,以免上市後才發現問題重重,造成資源浪費並影響企業形象。SEE提出「生活實驗室」創新系統,以實際生活環境為場景,研究受試者的參與、使用狀況,測試服務設計成果,進行必要的調整及改良。服務實驗的工作,可分為「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POC)、「服務驗證」(Proof of Service,POS)及「商業驗證」(Proof of Business,POB),驗證某服務概念之可行性與商業價值。

宏達電用Magic Lab將創意璞玉雕琢成無限商機,帶給使用者不同的服務體驗。然而,創新不只是大公司的專利,而是人人都該修練的功夫。SEE方法論宛如一本祕笈,傳授了系統化創新心法。若能有效導入企業,必將打造更多魔法團隊,提升臺灣創新競爭力。

作者簡介:
曹承礎─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美國伊利諾大學電腦科學博士。曾任職於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曾擔任臺大EMBA執行長與 Global MBA總召集人,及臺大資訊管理系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