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臺灣有出版過的資訊類傳記,我幾乎都讀過,包括了:為IBM奠下根基的華生父子、讓IBM這頭大象跳霹靂舞的路易斯葛斯納(Louis V. Gerstner)、靠著購併讓CA迅速成長的軟體靈龍王嘉廉(William Wang )、帶領HP逆勢出擊的菲奧莉娜(Carly S. Fiorina)、創立微軟並發現鈔票就在彈指之間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不賣百事可樂改賣Apple電腦的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ey)、鳳還巢並以數位音樂讓Apple再度翻身的史帝夫賈伯斯(Steven Jobs)……等。

IT界也熱愛造神運動
許多人的傳記還不只一本,有的是官方的版本,有的是非官方的版本,有的則是深喉嚨爆料版本。各種版本有如羅生門,交叉比對並考究何者的說法比較接近事實,這讓我感受到CSI犯罪現場的快感。我也因此培養出心得,歸納出:不只政治人物會選擇性記憶,進行造神運動,IT企業領導人也是不遑多讓。而幾年後對照書中的說法是否實現,更是讓人感觸良多。

讓我舉一些例子。1990年代初期,IBM正處於谷底,由納貝斯可口(Nabisco餅乾公司)的路易斯葛司納空降IBM,接手起死回生的任務,當時外界普遍不看好IBM的前景,出版了好多唱衰IBM的書,像是《憂鬱巨人》、《誰殺了IBM》,這類的書我家少說就有五本。2000年代初期,當IT界普遍陷入困境,只有IBM等少數公司持續成長與獲利時,我看到我的書架上這些十年前唱衰IBM的書,對比格外強烈。
所以,我認為多看這些傳記有一些好處:第一,你可以認識電腦產業的發展;第二,你可以從不同的版本之間研究有哪些謊言;第三,你多有了一些和同事老闆八卦的題材;第四,你可以體會到:當你位於高點時,就要有走下坡的心理準備,而當你位於谷底時,就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矽谷大革命》是技術人寫給技術人看的技術發展史
讀過幾十本這類傳記之後,我已經開始對於這類的書失去興趣,因為只要是官方的傳記,內容不外乎:先在車庫創業,然後一炮而紅,接著陷入低潮,最後再造高峰。最近一些例如聯想電腦柳傳志、宏碁電腦施震榮之類的傳記書,也不出這個起承轉合的故事發展架構,只是他們創業的地點不是車庫,我連看的意願都沒有了。但是這本《矽谷大革命》還是引起我相當大的興趣,因為:
●麥金塔小組成員親自撰寫,有大量珍貴的圖片和手稿。
●它不談英雄主義,不進行造神運動,只談產品和技術的發展。也因此,謊言比較少。
●和其他書相較,這本書談到比較多的技術。一般的傳記書,都是記者撰寫或公司領導人口述,以公司或個人為故事主角,內容屬於行銷類、企管類、或宗教類。
●全彩印刷,色彩繽紛,就和蘋果電腦的形象一樣玩世不恭。
●小學時,我就開始玩Apple II電腦,寫BASIC程式。我對於蘋果電腦「還有一點感情在」。
●本書中文版,印刷排版精美,忠實呈現出原文書的面貌。中文版譯筆流暢,且譯者和編輯很貼心地加上許多註解,減少閱讀時的困擾。

1999年時,蘋果的市佔率已經掉到一塌糊塗了,我在PC Week上面看到一個笑話,有人建議Apple改名為Applet(字尾加let是「小」的意思),因為蘋果公司一直裁員,公司規模越來越小。但是當時誰會料到2002年以來iPod和iTune大紅,連帶造成最近蘋果電腦的市佔率每季都有明顯的攀升。有人認為iPod已經變成Apple公司的主機,iTune已經變成Apple公司的作業系統。至於蘋果電腦和MacOS X則變成了周邊和附屬軟體。這真是一個奇特的現象,以後應該也會在歷史上記上一筆。

看膩了技術書籍嗎?這本技術小說,唔!不是虛構的小說,而是真實故事,值得你一讀。或許你也會和我一樣,對於這些技術人員持之以恆的毅力趕到佩服。你無法躬逢其盛,至少可以過過乾癮,讓《矽谷大革命》帶你走進麥金塔的時光隧道。

《作者簡介》蔡學鏞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碩士,現為寰震科技技術經理、美商歐萊禮出版社顧問、臺灣微軟特約專欄作家。曾任華碩集團軟體工程師、元智大學資訊系講師。
蔡學鏞曾擔任數個研討會講師(包括 JavaTwo、TechEd、資策會)。參與設計清華大學 Java VOD 系統,該系統並獲得第一屆 Java Cup 比賽校園組冠軍。參與設計 Java To .NET Migration,成為美國微軟十大成功案例之一。
蔡學鏞著譯有數本 Java 書籍,並在臺灣和中國的雜誌開闢技術專欄,專長的語言為 C#、REBOL、Java、C/C++。他的電子郵件信箱 xy.cai@msa.hinet.net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