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板可說是臺灣資訊業的驕傲之一,因為全球8成以上的個人電腦,裡頭的主機板都是「Made in Taiwan」,組裝市場臺灣的佔有率更高達97%。不過這樣龐大的商機,並不是平均分配給所有主機板業者。

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所做的統計,在2000年的時候,出貨量排名前5大的業者,合計佔有約5成的市場。剩下的5成,則由眾多規模較小的業者分食。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近2年來,因為大廠持續擴大產能,出貨集中度更高了。去年第4季,前5大已拿走71.4%的市場。眾多小型主機板業者,則必須爭食剩下不到3成的量,更是一個殺戮戰場。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蘇高毅指出,集中度高、大者恆大的情況,未來還有越演越烈的可能。如此一來,二線業者的處境只會更艱難。

像是華碩、技嘉、微星、精英,以及沒有自有品牌僅做代工的鴻海等一線業者,之所以囊括廣大市場,主要是因為他們有條件取得電腦大廠的代工訂單,這一塊是小廠吃不到的餅。二線業者頂多能夠拿到一些系統整合(SI)業者的委託製造,大部分的小廠,主要獲利來源都是以自有品牌主機板在全球零售通路銷售。

過去由於華碩、技嘉等業者打著高品質的旗幟,品牌主機板在通路上走高價路線,二線業者便以中低價位為主,兩個陣營倒也相安無事。然而近幾年來,大廠也將部分產品的生產移往中國,降低的成本反映在售價上,使得二線業者被迫把價格壓得更低來競爭,毛利降到10%以下。有些大廠甚至創立副品牌(如:華碩成立華擎)走中低價路線,從金字塔上方往下打,小廠的前途更形堪憂。

承啟行銷企畫部經理陳煜表示,以前市場是金字塔狀的,有高中低三塊餅,華碩、技嘉這類一線廠,拿走頂端那一塊,其他業者可以在中價及低價市場分到一些好處。這一兩年,一線業者往下走,勢力範圍囊括高價及中價市場,小廠只能被逼入慘烈的低價市場。

現在,原本金字塔狀的市場逐漸變成沙漏狀,也就是已經幾乎已經沒有中價路線,想要生存的業者,要不就要做很高階的產品,跟一線大廠競爭,要不然只能砍殺價格,薄利多銷。否則,就只能等著被淘汰。

也有業界人士提到,在現在的主機板產業中,二線廠要擴大規模發展成一線,已經不太可能。只能想辦法出奇招,突圍市場,不然就是在主機板之外,另外找尋出路。嘗試著各種求生存的方法,主機板小廠現在正忙著打一場生存保衛戰,在景氣何時回春還不明朗的情況下,想盡辦法撐過這黎明前的黑暗。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