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榮總
今年是臺灣邁向智慧醫療的關鍵一年,因為,醫材新法上路後第一批醫材軟體紛紛出爐,國家科研資源也開始補助智慧醫療聯盟計畫、加速跨院合作,衛福部更鬆綁法規、加碼推動遠距醫療,甚至開放電子病歷上雲了。下半年,衛福部還預告要準備推動次世代HIS平臺計畫、整合全臺醫學中心HIS,多家指標醫院也帶頭展開另一波數位改造,電子五哥更持續深耕醫療AI,壯大醫療資服產業實力。
但要實現智慧醫療,還有3大課題要面對。8月底臺中榮總一場國際智慧醫療高峰會,集結了產官學智慧醫療核心推手,醫療AI商品化給付、遠距醫療新模式,以及醫界資訊整合,成為各界聚焦的3大課題。
醫療AI上市仍須政府助力,BTC建議新給付模式
醫療AI是大秀智慧醫療肌肉的方法之一,但它的商品化與如何打進國內市場、回收成本,卻是一項挑戰。首先,在成為商品之前,開發團隊得先確保醫療AI的廣適性,要能在不同醫院場域中發揮作用,有能力判斷不同廠牌儀器產生的數據,並給出精確預測。
要做到這一點,一種方法是透過聯邦式學習(Federated Learning),以共享模型參數而非共享資料的模式,來強化模型通用性。它的原理是,由發起者醫院在聯邦學習平臺,上架一套公版模型,讓各參與者醫院下載,以各家醫院資料,在地訓練模型。之後,參與者再將各自的模型參數上傳至聯邦學習平臺,由平臺聚合、優化參數後,再下放至參與者醫院,進行另一輪訓練,如此反覆直到模型收斂。這麼做,可讓模型從不同醫院的資料中學習,讓模型更適應不同廠牌儀器產出的資料,提高預測準確度。
臺灣自2、3年前開始發展醫療聯邦學習,如今漸趨成熟,幾家大型業者也提供商用聯邦學習平臺,如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研華,來讓醫院跨院訓練模型與驗證使用。臺中榮總加護病房的急性腎衰竭預測AI,就是以這種模式來強化模型廣適性,臺大醫院打造的胰臟腫瘤AI偵測系統PANCREASaver,也是以聯邦學習來驗證,而開啟臺灣醫界聯邦學習先河的臺北榮總腦轉移瘤輔助偵測系統DeepMets-Plus也是一例,更已取得食藥署智慧醫材(SaMD)認證。
但確保模型廣適性、取得SaMD認證後,打入市場才是真正的挑戰。因為臺灣健保單一給付制度限制,難以支付醫院使用醫療AI,使得醫院或跨界研究的成果,難以得到回報;對智慧醫療新創而言,也會遭遇發展新商業模式的瓶頸。宏碁智醫總經理許銀雄就建議,政府也可協助產業,如成立智慧醫療產業推動辦公室,來加速產品落地。
政府也聽到這些聲音,今年9月舉行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就建議,政府可設置健保沙盒,由政府編列預算,讓已通過食藥署認證的創新產品,在健保平臺試行。若產品表現優異,就正式納入健保給付。他們甚至建議政府,建立差額給付制度、增加健保經費,或透過商業醫療保險,來給付創新醫藥產品。
醫療AI是發展智慧醫療的重要成果,但要將其商品化、進入市場,得先在模型落地應用階段,在多家醫院場域測試模型廣適性,才有機會申請智慧醫材認證。
遠距醫療成標配,政府力推常態化
在臺灣,實現智慧醫療,還有遠距醫療新模式這一大課題要面對。
比如,位於臺東偏鄉的都蘭診所,與國衛院、中華電信聯手強化遠距在宅會診服務,將醫療服務帶到民眾生活中,如透過配備超音波、鼻咽內視鏡等居家醫療儀器的行動醫療車,至社區據點或民眾家中提供會診服務。這種遠距在宅會診模式,有別於傳統的五官科/急診遠距會診和疫情視訊診療,雖適用於醫療資源不足的偏鄉,但目前仍有挑戰要克服,像是納入正式醫療給付、需更多醫院加入遠距支援行列等。
另一方面,遠距醫療模式擴張與區域聯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以臺中榮總來說,在全臺榮總分院醫療資訊系統(HIS)整合的基礎下,成立遠距照護中心,連結多家院所,包括兩家中榮分院、四座榮家機構,以及三座急救醫療站和兩家合作醫院,來提供24小時即時線上問診、會診、提早檢傷服務,甚至要納入國際遠距醫療,擴大服務規模。
安心雲林e院聯防則是另一個例子。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率先展開斗六雙星計畫,與成大斗六分院聯手提供遠距看診、傷口照護服務,後來還吸引更多醫院與診所加入,來提供遠距眼科服務。甚至,他們一步步擴大規模,聯手若瑟醫院和雲林基督教醫院,發展出雲林四星來提供遠距看診服務,病人到其中一家醫院,就能與其他家醫院醫師會診。疫情間,他們更發展兒童遠距六星共照,以臺大雲林分院作為後盾,為其他5家專責醫院急診,提供24小時兒童確診急重症視訊服務,強化輕重症分流。
不論是遠距醫療新模式還是規模擴張,都將是醫界與政府接下來得思考的課題。不過能肯定的是,衛福部力推遠距醫療常態化,比如衛福部7月已開放電子病歷上雲、允許醫院全面無紙化,年底前也預計公告新版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擴大適用對象為10類、新增實施項目、開放處方和簡化行政程序,最快明年元旦上路。
此外,在去年將遠距醫療納入健保給付的健保署,今年7月也透露,期望今年民眾接受居家醫療和遠距醫療服務時,能全面採用虛擬健保卡,讓遠距醫療的資訊串接更完善。
資訊整合是智慧醫療根基,政府要解決醫院HIS各自為政痛點
發展智慧醫療還有一個重要課題:資訊整合。在臺灣,醫院HIS系統動輒數十,甚是是數百套系統的大集合,多年累積各式資訊系統,要發展頻繁交換資訊的智慧醫療應用,就得先做好資訊整合這個基本功。
這幾年,也有不少醫院展開數位轉型,順利推動HIS系統大改造。他們整合資料的關鍵,就是「標準化」,比如,長庚體系醫院以整合式的平臺,來提供創新服務,他們先是將上千條的國際醫療評鑑規範,內化到資訊系統中,以標準化、模組化概念,來開發可重複應用的工具,如結構化病歷、問卷設計工具。
三軍總醫院也視資訊標準化整合為HIS再造原則。為整合國軍體系醫院HIS,他們先將體系醫院HIS資料整合到一個資料庫,來比對三總系統的資料結構,再建立更合適的資料結構和定義,重整兩套系統資料,以便日後研究和開發醫療AI。結構化病歷,也是三總另一個標準化整合手段,但他們更進一步整併組織,將病歷室併至資訊室下,要將資訊化病歷資料整合其他醫療資料,來發展智慧醫療。
臺中榮總也是從組織整併下手,先將產出醫療資料的資訊室、臨床部門以及EC部門整合,每周定期開會,來尋求一致的資料定義,如此才能順利開發後續的智慧醫療應用。而臺大醫院、臺北榮總則鎖定通用數據模型(CDM),以合乎國際規範的資料規格,來進行研究與應用開發。
不過,這些都還是各體系醫院內的整合作法。為解決跨體系資料規格不一致的問題,衛福部提出次世代HIS計畫,目的是要解決臺灣醫院醫療系統各自為政的痛點。衛福部部長薛瑞元指出,衛福部會先定義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再選出符合資格的醫院,來讓其他醫院整合。他們的目標是,將臺灣19家醫學中心各自為政的HIS,整合為4、5套主要版本,降低各醫院平臺間的溝通門檻,同時也要讓醫院和資服業者開發出的好系統,能快速導入其他醫院,不必一一客製化重寫。
甚至,為鼓勵醫療財團法人、社團法人醫院和大學附設醫院等醫療法人,將研究成果商品化、促進衛福部次世代HIS整合,衛福部也鬆綁醫療法第35條,要納入3種例外,不受財團法人及醫療法人醫院投資單一公司資本額20%上限的限制,包括:投資標的使用之主要營業技術為醫療法人提供、以醫療法人研發之智慧財產作價入股生技醫藥公司、政策契合事業,如國血國用、醫療廢棄物處理及再利用、數位醫療、國際醫療、再生醫療、精準醫療等。
熱門新聞
2024-11-12
2024-11-10
2024-11-10
2024-11-11
2024-11-11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