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攝影/洪政偉

「電支業者如何成為消費者心目中的前3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分析師,點出電支電票兩法合一後,藉由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臺,可讓電支機構間金流互通,加上共通QR Code標準,對消費者而言,將大幅提升使用支付的便利性,並增加以電支消費的使用通路。

不過,這也代表,消費者手機中不再需要有那麼多行動支付App。根據MIC調查報告,國內消費者有8成用戶,最多只使用1~3款的行動支付,顯示國內用戶與消費者,對於行動支付的需求已呈現集中化的現象。因此,對產業端的電支業者來說,整體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在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臺兩階段推動中,第一階段轉帳項目,是讓使用不同電支品牌的用戶,可進行帳戶間的資金移轉。第二階段購物、繳費、繳稅等項目,則是開通電支間彼此金流互通與通路共享。認為,進入第二階段後,支付服務變成是電支業者最基本的服務內容,對消費者來說,業者之間的同質性會越來越高。

在市場競爭下,「電支業者可發展加值的服務內容,從消費者端扣住既有用戶的需求,是留住用戶的關鍵。」她進一步提到,業者後續能否跨足較能獲利的金融服務,或切入對於消費者較為剛性需求的場景,比如交通運輸等,都將是提升用戶黏著度的發展重點。

表示,電支業者在發展加值服務上,主要是透過跨通路、跨業或跨領域的合作模式,來強化原有的支付服務,再向外展開新的加值服務內容。甚至,她觀察:「電支業者經營跨業合作、支付生態圈背後最大的目的,要藉由場景帶動消費者需求,進而增加獲客,進一步以數據分析來瞄準顧客潛在的需求,作為提供加值服務的依據。」

以國外大型業者舉例,加拿大網路開店平臺的Shopify,去年與支付新創業者Affirm合作,推出先買後付(BNPL)服務,讓消費者不使用信用卡,也能獲取分期付款服務。分析,此模式瞄準電商消費場景即時小額貸款需求,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靈活性。另一案例是零售大廠沃爾瑪(Walmart)與美國發卡機構合作,將自家儲值帳戶升級為數位活期存款帳戶,從零售消費場景進一步拓展到數位銀行,來滿足消費者財務管理相關需求。

以電支機構與金融機構在跨業合作中,進一步分析:「電支業者最後的定位,將成為協助金融機構串接金融服務到自家電支平臺上的服務商。」從上、中、下游的概念說明,上游的金融機構仍扮演金融服務實際提供者,透過電支扮演中間服務平臺角色,挾帶龐大用戶基礎與合作商家的優勢,更快接觸到下游潛在的消費者或潛在商家。甚至,她觀察:「未來電支業者最大的利基點,是進一步降低消費者端獲得金融服務的門檻。」

全家、全聯兩大零售業者踏足電支的優勢與挑戰

今年底,電支產業將加入2家以零售起家的專營電子支付機構業者,一家是由全家便利商店、玉山銀行、拍付國際資訊公司合資成立的「全盈支付」,另一家是全聯百分之百出資的「全支付」。

觀察,這兩家零售類型的業者,從一開始推出自有行動支付,主要的目的是聚焦實體門市的轉型與升級需求,更分為3大階段來發展。第一階段,是透過行動支付作為基礎數位工具,結合點數經濟來累積並經營數位會員,透過數位會員的取得,就可進一步搜集消費者端相關的用戶數據。

累積用戶數據以後,下一階段,就能協助零售類型業者拓展銷售通路,她解釋,培養自有會員的流量後,業者就能從線下進一步轉到線上門市經營。到了第三階段,零售類型業者串連了線上與線下的銷售實況,透過線上與線下融合(OMO)營運模式,作為轉型與升級的關鍵。

零售業者如全家便利商店、全聯福利中心,屬於消費者高頻交易的場景。認為,零售類型業者的優勢是通路佈局廣大,而且透過原有限定通路底下,利用點數與相關優惠折抵,已培養出用戶使用自家交易工具的忠誠度與習慣。

現在,零售業者要從自有行動支付服務跨足電支領域,走出自有限定通路後,如何讓消費者持續使用,她表示,關鍵在於業者如何提供支付以外的加值服務,來留住原有會員流量的基礎優勢。此外,表示,跨入電支產業後,用戶實名制轉換的成效,也將是這兩家新進業者的重要挑戰。

綜觀國內外支付業者整體發展,更歸納出3大發展趨勢。其中一項趨勢,是拓展支付的多元使用場景,進一步提升用戶使用支付工具的動機。另一大趨勢,她觀察,許多國際支付業者開始切入金融服務,甚至,從原本瞄準消費者端提供的借貸、保險等個人金融需求,進一步轉移到拓展企業金融的需求。第三大趨勢,則是支付業者開始協助中小型商家進行數位轉型。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