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的優勢是電子支付擴張非常重要的門檻。」這句話,從街口支付產品長范庭甄口中說出來,特別有說服力。
2018年初取得專營電子支付機構執照的街口電子支付(以下簡稱街口支付),經過短短3年半的努力,累積了超過482萬用戶,簽下18萬家特店機構,奠定在電子支付產業龍頭地位。范庭甄表示,電子支付產業過去5年多的發展中,大多數的業者投注大筆資源在建立通路,就是希望擴張自家電子支付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然而,建立通路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她比喻,就像銀行簽信用卡特店一樣,店家需要繳交許多資料給電支業者,往返審核進行身分確認,若是大型特店還得進行不少系統串接工作。「通常需要3個月到2年不等的時間,才能成功串接一個店家。」范庭甄舉例,街口支付串接大型連鎖速食店麥當勞,從前期洽談、簽約到正式上線,就花了一、兩年的時間。
看好跨機構轉帳共通發展,推動第二階段仍有2大挑戰需克服
新版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7月上路後,開放跨機構間互通金流服務,目前分兩階段推動,第一階段是「轉帳」,法規要求所有電子支付機構全數加入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臺。
范庭甄提到,街口支付將會在9月底如期上線,一方面是配合政策,另一方面是看好跨機構間轉帳業務共通後的發展。她點出這個共用平臺的重要精神,是將電子支付機構正式納入金融體系。尤其,共用平臺上線後,電支機構將會有屬於自己的金融機構代號,也就是說,未來電支帳戶可與任何銀行帳戶互相轉帳,電支帳戶之間也可互轉,這是第一階段最大的變革。
「跨機構間可互轉後,有機會讓P2P轉帳的金錢,從銀行體系分流到電支。」范庭甄解釋,新法有一項重要開放,當用戶在註冊電支帳戶時,業者會將用戶帳號與手機設備唯一識別碼進行綁定,讓用戶後續無須輸入密碼就能直接登入電支App,只有在交易時才需輸入密碼。「用戶對帳、轉帳就是求快」,她認為,電支安控升級後,用戶體驗的改善,也將提高電支轉帳的優勢。
轉帳只是跨機構共用平臺其中一項專案,另外,還有購物、繳費、繳稅等專案,將在平臺第二階段才會上線,比如,在購物專案中,可以讓加入的電支業者共享彼此的通路。不過,這些專案並非強制性,電支業者可自行選擇參加。在此前提下,街口支付認為,第二階段要順利推動,將有兩大挑戰。
第一是,業者之間的角力,范庭甄提到,大部分業者仍會考量過去投注在通路的成本,以及加入跨機構共用平臺後,究竟是利多或被他人占便宜?甚至,全家便利商店與全聯這兩家以零售進軍電子支付的業者,是否願意貢獻自家零售通路?都是業者不斷思考而且觀望的議題。她認為;「未來通路的變化,取決於擁有更多通路的業者,達成了何種共識。」
另一項挑戰則是手續費問題。以往,街口支付可對特店商家收取較高的手續費,或者,為了獨占市場的規畫或特殊商業條件下,街口願意讓利,對特定店家收取較低的手續費。但范庭甄坦言:「這些條件、彈性,會因為通路的共享而消失。」因此,在商業條件、分潤方式的作法上,如何讓自己「舒服」是街口內部重視的課題,街口也會針對這部分議題持續在銀行公會積極參與討論。
跨足金融商品跨售,研擬發行附隨電子支付帳戶儲值卡
兩法合一後,開放了多項電支可經營的新業務,其中有一項是電支機構可作為金融商品代收付金流的支付工具。范庭甄表示,以往電支業者若要替金融機構代收付如保險、基金、證券等各式金融商品的金流,必須逐項申請。
但,新法改成原則開放、例外禁止,等於是只要金管會沒有規定禁止的業務,電支通通都能做,「這也加速了電支機構與其他大型金融機構合作的基礎。」她更透露,街口支付近期將推出首個金融商品跨售,有機會在電支機構與銀行間,建立一個合作金融商品跨售時所需的基礎架構,比如資料交換、合約簽訂、如何授權等流程。
此外,街口支付也計畫申請發行附隨電子支付帳戶儲值卡,范庭甄提到,未來用戶使用這張卡消費,就會連動回電支帳戶進行餘額扣款,相當於銀行帳戶與晶片金融卡間的關係。目前,正在研議實體卡與虛擬卡的發行規則與策略。她表示,未來發行街口支付自有的虛擬卡,好處是能夠綁定到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這3大國際Pay來提升使用者支付體驗。
找出價值變現的商業模式,街口切入跨境電商結算與街口券服務
不只在國內迅速擴張通路與用戶基礎,街口支付早在2年前,便與蝦皮購物合作推出跨境電商結算服務,也是國內唯二經營跨境支付的電子支付業者,目前使用者人數已突破200萬人,累積超過100億元跨境支付交易量。范庭甄表示,相較於經營境內2C市場的通路業者,經營2B的跨境電商結帳服務更具剛性需求,因為跨境電商必須透過電支機構來處理金流,解決跨境匯兌的問題。
對街口來說,蝦皮跨境電商的用戶,因使用這項服務而到街口註冊,帶來街口會員數的成長;同樣的,街口累積的會員數,也能降低蝦皮用戶進入的門檻,比如,3名蝦皮用戶中,只有1名非街口用戶需重新註冊街口帳戶來進行實名制交易。「雙方之間的用戶覆蓋率會越來越高,消費者的體驗也會越來越好。」范庭甄提到,這是經營跨境電商服務的收穫之一,另一項收獲則是可以變現,經營此服務讓街口支付在換匯匯差上創造了不少收入。
「街口至少要經營一個非我不可的業務。」她坦言,經營此服務的門檻相對較高,從系統搭建、外匯申報流程、串接金流服務、串接電商合作的物流商等,甚至,街口也為蝦皮做了許多客製化服務。雖然前期投入成本高,不過,街口判斷此業務在1~2年可回收成本,甚至,建立起整個系統並規模化後,可帶來長期的回報。
這也是街口支付善用龐大用戶基礎,找出價值變現的方法之一。另一項價值變現作法,是街口在去年初推出的街口券服務,主要透過數據挖掘潛在顧客,協助商家精準行銷,商家可設定性別、年齡、離店距離等條件,透過街口平臺將電子優惠券發送給目標客群,下階段更將新增消費習慣的顧客條件設定。
范庭甄表示:「街口特別著墨地理位置行銷的數據」,比如,透過用戶的住家地點、工作地點、慣用交通工具等,藉由一套運算邏輯,來推估用戶屬於哪個生活圈,或透過數據貼標,進一步描繪顧客的輪廓。不過,她提到,店家用的街口券服務已是數據去識別化的分析結果,而且,店家仍得透過街口平臺推薦優惠券給用戶,過程中不會取得任何用戶資料。
目前,街口券業務分為兩塊,最大宗的使用是官方街口券,主要是品牌或大型通路平臺委託街口行銷操作;另一塊則是中小型店家,則可在街口後臺自行操作服務。范庭甄提到,未來將持續往活動、議題操作等方向來經營,協助中小型店家行銷,花費更低的成本,帶來更多的來客數。
為了提高精準行銷的效果,街口正在思考如何讓貼標系統更為細緻化,未來,希望能做到情境式的金融商品推薦,比如新生兒保險、旅平險等、車險、意外險等,畢竟,「這些金融商品還是非常依賴場景。」加上,用戶打開街口App的機率,比起打開銀行App的機率高出許多,也代表著電支可以增加許多與用戶互動的機會,進而用數據分析推出不同的行銷作法。
不過,要做到這件事,范庭甄表示:「街口必須增加場景的覆蓋率,不只是支付服務,更要透過與異業的合作,創造更多、更細緻、更精準的場景。」這些計畫透露了街口支付的發展策略,今年將出現大變革。
打造開放平臺將技術標準化,供各異業串接以拓展生態圈
街口支付App整合了支付、轉帳、叫車、美食外送、外帶點餐、繳費等多項服務。范庭甄提到,以往,內部會投注許多心力推出一項新服務,可是,隨著生態圈的擴張,想要整合的服務越來越多,街口也越意識到手上資源的有限。因此,去年底,街口開始打造一個開放平臺,要將街口App的技術能力整合到同一平臺中,比如實名驗證、身分確認、支付、載具記錄、發券、數據等能力,一站式提供給合作夥伴串接。
街口發展生態圈的策略是,將這個開放平臺的能力標準化,與各產業知名第三方業者合作串接,讓異業藉助街口平臺的用戶基礎,以及這平臺所提供的技術能力,比如,范庭甄透露,下半年街口平臺將上線旅遊服務、街口保險服務等,都是與異業透過此模式結合的應用。甚至,街口想效法微信小程式的概念,讓街口App變成一個應用場景平臺,各業者可在平臺上推出自家服務。
不過,街口這個開放平臺,會先以初期合作夥伴的需求,進行第一期的開發,范庭甄表示,目前已有5~10家的夥伴正與街口團隊共同探索需求中。未來,會陸續開放出平臺,採取業者主動申請,並由街口篩選核准。
為了擴張生態圈場景,街口也做了不少準備。范庭甄表示,在思維上,必須轉為平臺化的經營策略。而在技術上,一開始便以平臺化架構進行開發,逐一將街口的能力標準化,並讓整體架構更具彈性,尤其是前後端系統更加分離。街口希望做到,同一套API能透過簡單的配置,就能對不同異業夥伴提供高客製化的服務。
甚至,街口App介面也將開放用戶自行定義。范庭甄透露,未來,用戶可將常用功能釘選在App首頁,好處是,除了能為用戶打造更好的體驗,更有利於更多第三方異業進駐街口平臺提供服務,對於街口來說,可更為專注在電支的專業,同時又能打造各式場景。
此外,她提到,街口會為各家異業提供客製化UI服務,考量街口用戶習慣的風格、流程,更要讓第三方異業服務能融合在街口平臺中,不僅單單只提供導流功能。UI設計上,街口內部已經找來設計師團隊來規畫各種不同的畫面設計樣版,定義出不同的按鈕、文字方塊、輸入框、選單等,變成標準化元件,目的是讓各式服務上線的速度能夠更快。這些都是街口為了要大力擁抱生態圈夥伴,所做的技術儲備。
熱門新聞
2024-12-08
2024-12-08
2024-12-08
2024-12-06
2024-11-29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