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遠距醫療無法讓遠距端醫師查詢健保雲端資料庫、上傳申報資料,但虛擬健保卡可彌補這些不足。在使用流程上,民眾出示虛擬卡QR Code後,經在地院所讀取、傳送至遠距端院所,遠距端院所醫療資訊系統HIS會依該QR Code驗證身分、申報遠距醫療費用。

圖片來源: 

健保署

虛擬健保卡應用再突破!健保署近日悄悄推出新機制,就算沒有專用QR Code掃描設備,醫師一樣能用手機專屬App,掃描民眾健保快易通App虛擬健保卡,連上健保雲端系統、查詢病人就醫紀錄,為遠距醫療再添利器。

這也是繼民眾可直接在健保快易通App手動開卡、不必現場申辦後的另一次重要升級,更凸顯健保署持續力推遠距醫療的決心。

2年前展開虛擬健保卡試辦計畫,隔年實戰遠距醫療場域

「虛擬健保卡是遠距醫療的重要工具!」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這句話點出了兩項衛福部重要政策之間的關聯,一是虛擬健保卡,另一是遠距醫療。李伯璋指出,虛擬健保卡不只提供身分認證,還能讓身在遠端線上支援的醫師,得知病人就醫紀錄,包括用藥、檢驗檢查報告、手術等資訊,讓醫師能依此精準地看診、提供解方,就像實體看診那般。

甚至可以說,虛擬健保卡的出現,讓遠距醫療可以循著原本實體健保卡驗證的模式,讓醫生在線上獲得授權來存取各項病人的資訊,讓遠距醫療更接近原有實體門診的作業模式,這是串聯實體門診和遠距看診的關鍵一步。

這項可能改變臺灣醫療門診模式的重要變革,早從2019年開始啟動。當時健保署找來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PDIS),一起推動虛擬健保卡試辦計畫。他們先從遠距門診做起,找來幾家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以及北、中、南診所,先以500個個案來測試應用情境。

不過,當時設計的第一代操作流程,還稱不上流暢。民眾得先下載虛擬卡專用App、上傳身分證和健保卡照片,再到醫療院所櫃檯出示雙卡,才能開通虛擬健保卡。看診時,民眾還得先出示QR Code和證件照片,經醫事人員掃瞄、虛擬卡註冊中心驗證後,醫師才能取得民眾基本資料,而民眾就醫的相關紀錄,還是得靠醫師插卡實體健保卡取得。整體來說,2019年已經實現了虛擬健保卡的概念,但實際運用上還是相當麻煩,不容易獲得民眾青睞。

到了2020年,這些限制慢慢突破,虛擬健保卡更在遠距醫療場域實際派上用場。第二波的試辦計畫,更結合了最新、傳輸頻寬更大的5G技術,來提供五官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看診服務,讓位於偏遠地區的民眾,不用出遠門,直接到當地衛生所或醫療站,就能獲得品質更好的遠距診療。

同時,原本獨立推出的虛擬卡App,也直接整合至更多人使用的健保快易通App中,民眾不必另外下載專屬App就能使用。而且,偏鄉醫事人員掃描民眾虛擬卡QR Code後,就能讓遠端支援醫師取得民眾就醫資訊,不必再透過實體卡。如此,再加上數位五官鏡設備(如皮膚鏡、口腔鏡)和5G高速網路,遠端醫師更能清楚、準確地利用這些工具來會診。

不只應用形式和技術的升級,這次參與的醫院家數也更多,就連藥局、復健機構和居家醫療等醫療周邊機構,也都納入了試辦場域,參與個案更超過2,600例。

工具更完善,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讓兩者更靠近

到了今年,虛擬健保卡功能更上層樓,民眾可自行在健保快易通App上開通虛擬健保卡外,健保署甚至透露最近開發的新驗證機制,就算院所沒有專用的QR Code掃描設備,醫師也能透過健保署輕量藍牙App更新版本,來掃描民眾虛擬卡QR Code、查詢健保雲端資料。

如此一來,虛擬健保卡應用就能更行動化,就算醫師外出進行居家醫療、沒帶上掃描設備或設備故障了,也能靠手機專用App驗證、調閱資料,讓遠距醫療再一次從設備限制中解放,讓虛擬健保卡運作流程再一次簡化。

隨著虛擬健保卡這個關鍵工具越來越完善,臺灣遠距醫療的作法也不斷有新進展。比如,去年底健保署宣布將遠距醫療納入健保給付,撥出一億元經費支持,如今8個月過去了,原本計畫實行的60個偏遠地區鄉鎮中,已有32個鄉鎮提出申請,其中15個鄉鎮已經發揮遠距醫療的效用,還有11個要在今年10月啟動,減少民眾奔波之苦。

不只如此,今年5月,COVID-19疫情在臺爆發,另一波遠距醫療應用順勢而起。這次,「我們將遠距醫療中的視訊作法獨立出來,提供給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使用,」李伯璋強調。換句話說,慢性病患現在可以選擇視訊門診,在家與醫師會診。這是衛福部繼去年2月啟動居家隔離與檢疫民眾視訊診療後,再度放寬適用身分的遠距看診措施,甚至還納入電話問診。

這波疫情,讓遠距看診需求和虛擬健保卡應用越走越近。

不過,問及遠距醫療和虛擬健保卡應用的再下一步,帶頭推動這些創新服務的李伯璋,卻停頓了一下。

遠距醫療應該逐漸放寬,但也得兼顧防弊

他預告,遠距醫療會逐步放寬適用場域和身分,比如納入慢性病患,明年也有意加碼健保給付預算。不過,他仍舊強調,遠距醫療、視訊診療這類服務,還是得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

比如,醫療資源豐沛的臺北市,仍有許多居住在無電梯老舊公寓的患者,這類患者行動不便,就算醫院近在對街,也難以親自就醫。這種場景,就是李伯璋眼中遠距醫療、視訊診療該派上用場的地方。

摒除這些特例,「病人也有到醫院的義務。」行醫四十載的他解釋,許多病症還是得面對面看診,才能論斷。比如腹痛,醫師觸診若發現觸感軟,就有可能是腸胃問題,若是硬的觸感,就可能是胃穿孔。這些觸診的感受,仍舊是遠距醫療無法取代之處。

再來,他還有另一個考量,也就是公平性。舉例來說,有些疾病的治療不複雜,若有醫院為了賺取點數,執意進行視訊診療,就可能擠壓到真正需要健保給付的醫療行為。

李伯璋說明,臺灣的醫療體系,得靠申報才能拿到給付。「我們尊重醫療專業,」他希望,醫院站在病人角度思考,若是病人需要的服務,衛福部會盡量支持,但是,「醫院不要為了申報,而做不實或不必要的申報!」他強調。

為了改善現有醫療服務不足之處,也希望能避免健保點數申報浮濫,李伯璋對遠距醫療的放寬方向,提出三大推動重點。

遠距醫療下一步將放寬適用範圍和身分,也要加碼明年預算。健保署同時還要推廣虛擬健保卡應用,今年目標要讓1,000家醫事機構採用。───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 (圖片來源/健保署)

下一步:虛擬健保卡整合居家醫療、補足遠距醫療不足之處

首先是居家醫療場景的放寬,比如,醫師到病患家中看診,雖可透過虛擬健保卡得知患者就醫史資訊,但遇到非專長的疾病時,還是需要諮詢其他專科醫師。藉助視訊,再結合虛擬健保卡提供的資訊,可以與線上共同討論病情和治療方法。李伯璋表示,這種醫療服務模式,有別於狹義的遠距醫療,不只限定於簽約試辦計畫的醫療院所和科別,未來將會放寬進行。

再來是急診場景的放寬。李伯璋舉例,比如病人心臟不適,醫院可以先視訊詢問病情,來判斷是否為血管破裂、心絞痛還是血管瘤等,再進行後續治療安排,提高就醫效率。或是患者外傷,醫院可先視訊要求病人做特定動作,來判斷受傷嚴重程度。

另一個推動重點是擴大虛擬健保卡應用,來補足遠距醫療的不足。虛擬健保卡目前雖然已有多達494家院所參加試辦,更有2萬多名民眾開通虛擬卡,但還是沒有普及到所有參與遠距醫療計畫的院所,仍有部分醫院的遠距端醫師無法快速調閱健保雲端資訊,醫院也無法過卡、上傳申報資料。因此,健保署今年的目標是,要讓1,000家醫事機構全面採用虛擬健保卡。

最後,他也補充,虛擬健保卡也瞄準疫情間開放給特定身分民眾使用的視訊診療,來提供更便利的診療。「未來虛擬健保成功推廣,就不是試辦了!」李伯璋說。文⊙王若樸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