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攝影/余至浩

以後想健身不一定要到健身中心,即使人在家也能有健身教練,以視訊串流方式在遠端帶領你做健身。民眾以一臺健身器材,搭配可上網的螢幕就能在家運動,健身教練則化身為網紅,提供各種線上健身教學服務,讓健身粉絲願意追隨他,甚至健身業者也將健身房變成一種雲端SaaS訂閱服務模式,搬進民眾家裡,來提供健身服務。這一個例子,正是前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近日在一場數位轉型活動上,用它來說明COVID-19如何加速企業轉型,甚至帶來有趣新商機。他說,這是以前想不到的嶄新的消費模式,也是現在歐美發生的事。

即使今年1月從Google退休,加入沛星互動科技擔任獨立董事,簡立峰也持續關注臺灣產業發展和最新變化趨勢,尤其是新創產業,希望可以扶植有潛力的新創企業走出臺灣,進到國際市場。

但簡立峰也觀察到全球進到後疫情時代,促使一些商務新主流正在成形,反應在3件事的變革上,其一是零接觸經濟的興起,帶動數位轉型加速;再者是遠距工作增加,帶來工作機會轉移,以及泡沫經濟圈形成,使得地緣政治更加複雜。這些改變進而也影響到企業數位轉型需求。

但他認為,跟其他歐美國家相比,臺灣並沒有因為防疫成效優異就占了數位轉型成長的上風 ,倒不如說,「原來臺灣數位轉型已經偏慢,加上一個COVID-19疫情讓別人變快,意思就是我們更慢了。」他強調,同樣是因為疫情加速轉型,當別人是以1.8倍的近翻倍速度在成長,臺灣僅有30%成長幅度,關鍵就差在這裡。

在整場演講中,他反覆強調,遠距工作重要性,甚至他認為它將帶來全世界工作模式的改變。他以日本為例,為了遠距上班而加速轉型,現在要開始全面性淘汰使用實體印章,改透過線上數位簽章來完成原有作業流程,日本人更將使用印章視為一種數位化程度不足,這不只是影響到日本當地公司,甚至也影響到許多和日本往來的臺灣企業,以後如果要做日本當地的生意,就得盡量避免使用印章。

這樣一個遠距工作模式也帶來新工作機會的出現。例如包括Google在內許多企業允許自家員工可以在家工作,使得近來矽谷出現工程師搬家潮,很多人回到自己的家鄉工作,他認為,這樣的遠距工作模式,將帶來更多新的工作機會,以後也會進到亞洲,甚至包括臺灣。他說:「這也將給臺灣帶來新改變,就是臺灣工程師要開始習慣遠距工作。」

但臺灣因防疫成功,許多企業沒有遠距工作,甚至線上會議的壓力,這意謂著,即使有新的遠距工作職缺,臺灣年輕人以後想要與別人競爭也會變得很難。他也分享自己在Google工作多年線上會議經驗,他指出,要成為線上會議的遠距工作者,不是容易的事,本身得具備高度的表達能力,讓遠方的視訊對象能夠很快了解你表達的內容,這得經過不斷訓練跟磨練,才有辦法。

對於疫後,為何許多企業都說要數位轉型?他以蘋果供應鏈為例,不像疫前,Apple工程師還可以飛到國外工廠看設備生產狀況,疫情後,這些工程師因為沒辦法出國,可是iPhone新手機仍要生產,就變成工廠工程師都要有能力與遠方蘋果工程師開會,幫他解決現場問題,這大大改變了製造業運作模式,就是電子製造服務(EMS)業者也得要提升自己遠距溝通能力,甚至得要全面性E化與全面上雲端,不光只是工廠自動化而已。

他也提到說,因這波疫情爆發而快速興起零接觸經濟,在許多零接觸服務行業都帶來逆勢成長,包括電子商務、電子支付、線上學習、餐飲外送、遊戲、線上會議、E-Healthcare、串流影音,但他表示,臺灣較其他國家在生活型態上,因為不用做出太大改變,甚至還可以舉辦大型會議,也帶給臺灣一些壓力,難以把握這些新商機。

舉例來說,臺灣曾有一段時間推動學校遠距教學,獲得不錯成果,但在疫情趨緩之後就沒有在持續下去,但這樣的線上學習作法,其實在國外已證實有些情況下,學習效果是比實體學習來得更好,特別是在大學生、高年級的專業課程,如機器學習等。甚至一些國家,如菲律賓,因為疫情加速它線上學習的發展與基礎建設,包括上網硬體、網路設施等,他說,當進到後疫情時代,或許有一天,經過翻轉後,像菲律賓這些國家,反過來可以對臺灣做線上教學的輸出。

又以E-Healthcare為例,他指出,線上醫療照護也是臺灣未來一個重大挑戰。因為臺灣擁有完善健保制度,使得病人看醫生很方便,費用也較國外便宜許多,但這也使得臺灣推動線上醫療腳步緩慢,即使在COVID-19之後,至今並沒有看到明顯的進展,「可是這卻是臺灣要發展智慧醫療的重要一步,就是進到線上問診的階段」,甚至因為許多病人都習慣親自到醫院看病,也阻礙了遠距醫療服務的發展,使得許多數位服務效果至今在臺灣仍未看到。

面對後疫時代掀起數位發展新動能,他提出臺灣企業可以把握的5個關鍵數位新浪潮,分別是雲端服務、智慧行銷、資訊安全、智慧製造、智慧醫療。首先是雲端服務方面,他表示,不論是大型或中小企業,現在都一致地要上雲,視雲端為發展網路服務的基礎。再者,臺灣MarTech(行銷科技)逐步崛起,不像其他網路或AI新創,在臺灣很難找到足夠大的數據規模,來支撐其行業發展,相較之下,臺灣電商的產值一年就高達3千多億元,累積行銷數據規模十分龐大,這也成了臺灣發展MarTech的利基,他看到至今已有不少潛力的臺灣MarTech新創出現,甚至有機會走到海外市場。

他提到另一個數位新浪潮則是資安。不只是金融業發展FinTech需要強化資安,不少高科技製造業也全面提高資安防護能力,進而帶動臺灣資安內需市場。智慧製造也是如此,因為受到全球產業供應鏈布局改變的影響,許多工廠因此決定搬遷,並升級為智慧製造工廠,這已經實際發生中。最後一個數位新浪潮則是智慧醫療,長遠來看,他更期許智慧醫療可以成為臺灣新興產業,未來可透過智慧的資通訊科技加上醫療服務,來迎合國際市場需求。

簡立峰也提及離開Google的這段期間做的一些事,其中他也分享自己看過了700多家新創履歷的觀察,他發現,這些新創公司雖然有堅強的技術實力,也相當努力,但卻無法成功的關鍵,「不是選擇的臺灣市場不夠好,而是臺灣(規模)不夠大」他也臺灣上網人口來舉例,15年前臺灣上網人數就已達到1,200萬人,但這個數字到現在並沒有增長,相較之下,這段期間,全世界上網人口成長卻接近6倍,達到47億人,中國上網人口成長更快,從原來200萬人,現在為9億多人,他指出,如果臺灣新創一直不調整自己的目標市場,主流市場發展在好,想要改變也很難。這也點出他的擔憂,臺灣迄今還未出現有成功的大規模新創產業,甚至中間已經失落了至少一到二代之多。

但這並不代表臺灣沒有機會發展新創產業,他表示,在Covid-19之後,有機會讓臺灣加速數位轉換,讓新創企業可以把握這波轉型的浪潮,同時因為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造成的邊界,正在影響數位世界,也替臺灣產業帶來新契機。

以網路使用人口來說,他提到,現在全球大致可以分成屬於中國網路與非中國網路,現今上網人口,非中國網路規模是中國網路4倍,即使進不了中國網路,同樣講中文的臺灣,只有2千4百萬人在一個非中國網路裡遠遠不夠於發展新創。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認為,臺灣位於東亞中心點,緊鄰越南、印尼、日本、南韓等數位人口大國,是臺灣一大機會,他表示,若不含印度的實際人口就有8億人,數位人口更有4 ~5億人之多,對於臺灣來說,將有機會可以開創一個數位新藍海,也是臺灣未來應聚焦的數位市場新機會。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