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基礎架構(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HCI)這個產品類型,誕生迄今恰好滿10年,不僅已從新創產品,迅速成長為IT基礎建設不可或缺的關鍵產品,廠商生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超融合系統十年有成

在公有雲服務的衝擊下,超融合系統是少數仍能維持高成長的私有雲IT基礎設施產品。僅僅是在5、6年前,超融合系統還是個不起演的新興產品,而到了今日,整個超融合系統的銷售額已經成長了數十倍之多。

以IDC的市調為基準,在2014年第4季時,全球超融合系統的銷售額不過2000萬美元左右,占融合式基礎架構(Converged Infrastructure)產品的銷售比重還不到10%。而過了5年之後,到了2019年第4季,超融合系統的全球銷售額已達到18億美元,超過5年前達70倍有餘,而占融合式基礎架構產品市場的比重也達到46.6%。

以幾個關鍵事件為節點,我們可以將超融合領域的發展,區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11~2013年

這是新創廠商主導的草創時代,包括Nutanix、SimpliVity等先驅廠商,先後推出最早的超融合產品。

第二個階段:2014~2016年

一線大廠從這個階段開始進入超融合系統市場,其中最關鍵的事件,是VMware以「生態系」的概念,於2014年領軍推出了EVO:RAIL超融合產品,由VMware提供的vSphere與vSAN軟體平臺,結合Dell、EMC、富士通、Supermicro、inspur浪潮等廠商各自的伺服器硬體而成,也構成了一個基於共同軟體平臺的超融合產品陣營,並改變了過往超融合供應商必須擁有自身軟體平臺的形態,而可以依靠現成的第三方軟體平臺,迅速打造出自身的超融合產品。

雖然EVO:RAIL聯盟未能持續太久,但這種基於通用軟體平臺的超融合產品模式,後來大行其道,例如VMware後來推動的vSAN Ready Node,許多伺服器廠商都是都是藉由這種型態進入超融合領域。就連另一龍頭廠商Nutanix也跟進採用這個模式,將其軟體平臺授權給Dell、Lenovo等廠商,形成了另一個基於Nutanix軟體平臺的超融合產品陣營。

第三個階段:2017年~迄今

超融合系統在這個階段,從新興產品一躍成為融合式基礎架構產品的主流,雖然成長迅速,但競爭也日趨激烈,因而也帶來了廠商間的整併,整個市場隨之重整。

在這個時期,一連串併購案徹底改變了超融合市場的生態。其中最重要的是Dell與EMC於2016年中完成合併後,很快便於2017年一舉超越Nutanix,成為超融合市場的龍頭,至今仍維持穩固的領先地位。同時在2017年間,HPE也併購了SimpliVity,藉此重整了旗下超融合產品線,Cisco則透過併購Springpath進入這個領域,而這兩起併購案,也形成今日超融合市場的兩股重要勢力。此後,超融合市場的整併仍持續進行中,最新一起重要併購案發生在去年初,中國的華雲數據集團(Huayun Data),於2019年初併購了超融合軟體平臺供應商Maxta,藉此進入了超融合市場。

檢視超融合系統整體現狀的捷徑

相較於3、4年前,現在的超融合市場生態已經完全不同,市調機構Gartner與IDC近期發布的幾份報告,恰好可以作為我們觀察當前超融合市場態勢的捷徑。

第一份報告,是Gartner於2019年底發表的《超融合基礎架構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 for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Gartner檢視了15家超融合系統供應商,並依據技術、產品功能、業務與服務能力,利用象限圖表給予不同的評等,代表Gartner分析師的觀點。

第二份報告,則是剛在4月初發布的《超融合基礎架構市場同儕洞察消費者選擇》(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Market Peer Insights Customers’ Choice),由實際用戶對市場上的18家超融合系統廠商的22個產品線,給予1~5顆星不等的評價,代表用戶的產品體驗。

名列Gartner《超融合基礎架構魔力象限》的廠商一共有15家,包括:Cisco、DataCore、Dell EMC、HPE、華為(Huawei)、華雲(Huayun Data) 、微軟、Nutanix、Pivot 3、Red Hat、深信服(Sangfor Technologies)、Scale Computing、StarWind、StorMagic與VMware。

而在《超融合基礎架構市場消費者選擇》報告中,除了前述廠商外,則又另外多了SmartX、ZeroStack與Stratoscale等3家廠商,這3家廠商都擁有自身的軟體平臺(如SmartX的SmartX ZBS、Stratoscale的Stratoscale Symphony),但規模較小,業務能力有限,達不到進入《超融合基礎架構魔力象限》的門檻,因而我們也可以不予考慮。

但另一方面,Gartner的《魔力象限》,是以擁有自主軟體平臺的廠商為主,而未包含許多透過第3方軟體平臺來打造產品的超融合供應商,所以我們另外參照IDC發布的全球融合式系統市占報告,來尋找採用這種型式的重要超融合供應商。從IDC過去一年多來的市占調查,可以發現一個未出現在Gartner《魔力象限》中的超融合系統市場要角,那便是Lenovo。

Lenovo並沒有自身的超融合軟體平臺,其產品搭載的是VMware或Nutanix的軟體平臺,因而沒有列入Gartner的魔力象限,但憑藉良好的業務能力,Lenovo的超融合產品銷售額,在過去一年半以來,便一直在這個領域一直保持前5名,還超越許多擁有自主軟體平臺的超融合供應商,是超融合領域不可忽視的存在。

相較下,雖然還有許多伺服器廠商,如Supermicro、NEC、QCT雲達、富士通與inspur浪潮等,也同樣是利用搭配第3方軟體平臺的方式,來推出自身的超融合產品,但沒有Lenovo這樣的成績與影響力。

 

超融合系統的要角們

利用Gartner與IDC這幾份報告列出的廠商清單,我們可以對超融合系統的市場生態,迅速形成整體的認識,了解扮演要角的廠商有哪些,以及廠商與產品受到的評價。也就是說,《超融合基礎架構魔力象限》中的15家廠商,再加上Lenovo,就大致可以代表目前在超融合領域活躍的主要廠商,各自以不同型式在這個領域扮演重要角色——有些廠商的技術與銷售市占均佳(如Dell、Nutanix與Cisco等),有些廠商的銷售市占雖然不起演,但擁有別具特色的自主技術平臺(如Pivot 3、Scale Computing與華雲等),另一些廠商雖然沒有自主平臺,但擁有良好的銷售市占(如Lenovo)。

在此之外,雖然市場上還存在許多其他供應商,但在技術或市占方面的重要性,都不如這些廠商。

超融合系統市場的勢力區分

參照Gartner的《超融合基礎架構魔力象限》,以及IDC統計的各廠商近年的市占,我們可以把當前的超融合系統供應商分為3個集團:第1領先群,第2領先群,以及追趕者集團。

第1領先群

包括Dell、VMware與Nutanix等3家,無論產品技術還是銷售額都是超融合領域的領先者,但3家廠商在這領域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

Dell扮演品牌廠商的角色,並擁有複雜的超融合產品線,主力是基於VMware軟體平臺的VxRail系列超融合伺服器,另外也提供了同樣基於VMware平臺的vSAN ReadyNodes、基於Nutanix平臺的XC系列,以及基於微軟S2D(Storage Spaces Direct)平臺的Dell EMC Microsoft S2D Ready Nodes,還有基於自身VxFlex OS平臺的VxFlex Appliance等,包含4種軟體平臺。

VMware純粹扮演軟體平臺供應商角色,將vSphere與vSAN平臺提供給其他超融合系統廠商使用。

Nutanix則同時扮演品牌廠商與軟體平臺供應商角色,既擁有基於自身AOS軟體平臺的NX系列超融合伺服器,也將AOS平臺提供給Dell、HPE、Lenovo、IBM、inspur與富士通等廠商使用。值得注意的是,Nutanix近期將重心放在一系列軟體服務(資料庫、資料生命週期管理、檔案與物件儲存,以及災難備援等)。

第2領先群

包括Cisco、HPE與Lenovo等3家,就市占來說,遠不如第1領先群的廠商,但明顯超過除第1領先群以外的廠商。

其中最值得讓人一提的是Cisco。Cisco直到2016年3月,才發表基於Springpath軟體平臺的HyperFlex超融合產品,接著在2017年8月併購了Springpath,進一步擴大HyperFlex產品線的發展。短短1、2年時間,Cisco在超融合領域便從無到有,有了極為顯著的成長,雖然還不能與Dell或Nutanix相比,卻是第3勢力的重要角色,而其核心的HyperFlex平臺,也一躍成為超融合領域的重要軟體平臺。

HPE的超融合產品線十分多樣化,主力是基於自身SimpliVity OmniStack平臺的HPE Simplivity 380系列,也有OEM Nutanix平臺的DX系列,基於VMware平臺的vSAN Ready Node,橫跨了3種軟體平臺。

Lenovo雖然沒有自己的軟體平臺,但透過OEM第3方的軟體平臺,推出自身的超融合產品,包括基於Nutanix軟體平臺的HX系列,基於VMware vSAN的VX系列,還有基於微軟Azure Stack Hub平臺的SX系列、基於微軟Azure Stack HCI平臺的MX系列,橫跨了4種軟體平臺。

追趕者集團

除了第1與第2領先群的6大廠商外,其餘廠商都可列入這個追趕者集團,包括華為、華雲、微軟、Pivot 3、Red Hat、深信服、Scale Computing、StarWind、StorMagic等。其中微軟、RedHat與StorMagic屬於軟體平臺供應商,只單獨銷售軟體、或將軟體OEM給其他廠商作為超融合系統核心,其餘廠商則能提供自身品牌的完整超融合伺服器產品。

我們認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微軟、Red Hat等兩家軟體平臺廠商,以及華為、華雲與深信服等3家中國廠商。

微軟擁有Azure Stack Hub與Azure Stack HCI兩種超融合軟體平臺,前者是Azure雲端平臺的本地端版本,後者是內嵌於Windows Server 2019 Datacenter,由Hyper-V虛擬化平臺與S2D儲存平臺組成,更接近標準的超融合架構產品。原則上,任合搭載了新版本Windows Server作業系統的伺服器主機,都能啟用微軟的Azure Stack HCI超融合平臺,微軟也與多家伺服器廠商合作,推出經認證的Azure Stack HCI解決方案,不過由於微軟並未公開相關銷售數據,很難評估微軟超融合平臺的市場應用情況。

Red Hat先後推出過2種超融合平臺方案,包括2017年推出的Red Hat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for Virtualization,由KVM虛擬平臺與基於GlusterFS檔案系統的Gluster儲存系統組成。然後是2018年發表的Red Hat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for Cloud,由RedHat的Ceph儲存平臺與RedHat的OpenStack平臺組成。透過在Linux與開源軟體方面的經驗,RedHat的超融合平臺應該頗具前景,不過當RedHat於2019年為IBM收購後,也讓RedHat在超融合市場方面的策略帶來一些變數。

而在3家中國廠商方面,華為、華雲與深信服都擁有自主的超融合軟體平臺。

華為的FusionCube for Cloud超融合伺服器,產品型式有些類似Nutanix,核心是華為的FusionCube分散式儲存系統,可搭配華為自身的FusionSphere虛擬化平臺(基於Xen架構)或VMware的vSphere虛擬化平臺,並透過FusionCube Center管理平臺統一管理。深信服的超融合產品為aServer系列,其軟體平臺稱作aCloud,由aSV虛擬化平臺、aSAN儲存平臺與aNET網路平臺組成。

至於華雲則有兩條超融合產品線,一為基於VMware平臺的vSAN Ready Nodes系列,另一為基於自主安超OS(ArcherOS)軟體平臺的H2CI系列,ArcherOS其實就是華雲併購Maxta後,以Maxta的MxSP超融合軟體平臺為基礎沿伸發展的新平臺。目前華雲在中國境內主推ArcherOS,對境外則繼續使用Maxta品牌。

如同多數中國IT廠商,華為、華雲與深信服共同存在的問題,是在中國境外所得到的認證、支援與服務較為受限。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