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攝影/黃郁芸

2020年即將到來,市場調查機構IDC發布了2020年臺灣ICT市場10大趨勢預測。綜觀發展,IDC認為,2020年全球企業數位轉型工程,將進入「轉型2.0」的世代。隨著技術導入越趨快速、成熟,下一波轉型重點為「數據驅動」,以數據為核心,驅動新的營運模式。IDC臺灣區總經理江芳韻建議,臺灣CIO特別關注AI的轉變,不管是朝融合式發展,或是走向端雲共生,還有結合自動化,這些趨勢相互關連著,且將加速轉型。

首先,IDC提出,AI朝融合式發展,指的是AI在數據資料、演算法和流程三個面向融合新元素。數據資料的分析來源從僅限靜態歷史資料,轉為融合動態即時情境,像是加入影音串流資料,以提升AI的預測能力;演算法則從單一功能導向,轉變為情境式導向,融合分析情境的變因,像是交通監控除了辨識車輛車牌,也需辨識車速、即時天氣等,讓演算法的執行結果更為精準;

AI分析及應用流程則會融合透明化與自動化,明確定義流程,掌握使用情境,還有需收集的資料類別,改善過去AI使用單位與開發單位間,資訊不透明的情況,同時,企業可以使用公雲業者和新創推出的AI開發平臺,自動化建模,讓AI應用的成效極大化。IDC預測,臺灣AI採用率在2021年達到43%。

第二項趨勢為端雲共生。過去,因終端裝置缺少運算能力,端點與裝置僅能執行輕量的AI運算,以至AI運算多於雲端執行,不過,隨著神經網路演算法、晶片異質整合、記憶體內建運算等技術升級,IDC預期端點算力將提升。

換句話說,因終端裝置的AI能力大躍進,未來,終端裝置可聚焦AI「推論」,而雲端則專注AI「訓練」,走向端雲共生。電腦運算、消費裝置、零售、製造、醫療、能源、汽車和智慧城市將是8大重點應用產業。IDC預期,2024年全球超過5成的人機介面會基於AI電腦、視覺、語音、自然語音、AR/VR等技術,以產生多元且直覺的使用者體驗,而推進至2025年,全球5成終端裝置都會具備電腦視覺,以及與語音辨識相關的AI神經網路運算能力。

相容性為採混合/多雲環境的最大挑戰,容器與K8s技術可望因應

另外,IDC指出,混合/多雲架構為企業創新的關鍵,是2020年第三大趨勢。根據調查,2019年全球8成企業採用混合或多雲的環境,臺灣則僅有4成6企業採用,且多處於試行階段。IDC歸納企業部署混合/多雲環境遭遇多項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就屬相容性,因企業於不同雲端環境間轉換時,需時間重新規畫、管理,而造成5成5企業對採混合或多雲環境有相容性疑慮。另外,企業還面臨人才、資安和工作負載調度等挑戰。

IDC表示,容器與K8s可因應這些挑戰。容器與K8s平臺具平臺擴充性,還具高可用性管理介面,以即可自動化平衡負載,近期,不僅公有雲業者一一投入K8s的行列,連硬體供應商像是英特爾、Nvidia等,還有商業軟體也開始支援K8s。IDC指出,K8s成為多雲平臺的共通標準,預期多雲以K8s作為主軸。

目前,臺灣已經有金融、電信和電商業者部署K8s環境。IDC表示,企業若不投入K8s,會被多雲環境淘汰,預測至2022年,全球4成5企業會將應用程式部署在容器化的多雲環境,臺灣企業則7成4部署混合/多雲環境。

企業內部的工作流程也隨技術趨勢的發展,走向智慧化與自動化。IDC預期,明年已是企業環境發展重心的RPA,結合AI發展為IPA(Intelligent Process Automation),以因應企業內外部爆量的各類結構與非結構資訊。IDC預估,2024年全球企業的知識密集型人力2成與IPA技術搭配,實現人機協作的情境,同時,企業內結構型的重複性工作5成由自動化取代,尤以金融、醫療和政府單位特別值得關注。

5G明年在臺上路,電信市場競爭規則將受改變,遊戲產業則走向全通路

臺灣5G頻譜競標將在下周二(12/10)登場,5G明年正式在臺灣商轉。IDC預測,5G會改變臺灣電信市場的競爭規則。觀察已正式於今年4月商轉5G服務的鄰近國家—韓國,該國5G電信方案針對有較高電信品質要求的消費者設計,吃到飽資費僅出現於初期的優惠方案,並搭配手機費用補貼,以提升用戶升級的意願。

IDC預期,臺灣市場將採同樣的銷售模式,主攻需高品質電信的用戶,再加上電信業去年經歷499吃到飽的競爭壓力,5G吃到飽方案預估僅於初期推出。此外,5G通訊技術採開放式架構,因而有資安攻擊的威脅,對此,IDC認為,5G資安防護是電信業者必須開始正視和面對的課題。

隨著5G及雲端遊戲串流服務興起,IDC提出,明年遊戲產業走向全通路。該趨勢具有三大特性,首先,打破硬體裝置的限制,進而提供跨裝置的遊戲體驗,以及遊戲平臺將相互整合內容。全通路型的遊戲更將進一步改變產業的生態圈,開發方面,從分散是走向集中式,並且營運模式因訂閱制的出現,改變長久的販售方式,從而衝擊硬體供應商和遊戲平臺商。

數位轉型則持續上榜,不過,明年IDC聚焦的是中小型企業加速數位轉型的趨勢。IDC調查發現,2019年全臺近6成企業啟動數位轉型計畫,但是,中小型企業僅1成3展開數位轉型。資源與成本是阻礙中小型企業轉型的兩大因素。現在,許多資訊服務供應商因應中小型企業的需求,提供了多種數位服務,可降低轉型成本,以及降低轉型的技術門檻。IDC預估,至2021年底,臺灣中小型企業有47.8%進行數位轉型。

政治環境也影響著ICT市場的發展,地緣政治風險促成了資安在地化的趨勢。過去1年,中美貿易戰的戰火持續延燒,造成許多不確定性。IDC表示,國際競爭已從軍事抗衡,轉為科技、數位主權之爭。資訊大國從網路安全著手,提出網路言論危害國安的對策,同時,培育資安人才,以及建立生態系統。

而其他國家則從高度仰賴美國的資安產品與技術,轉為強化與其他國合作,以因應不確定的國際局勢,長期來看,自主發展關鍵技術更是非資訊大國的發展重點。IDC預測,至2022年,4成高速發展數位基礎建設的國家走向資安在地化。臺灣具特殊的政治經濟背景,IDC認為,臺灣不僅需順應國際局勢,強化自主關鍵技術及資安人才培育,更要把握發展資安產業的優勢,這是臺灣的機會。

穿戴裝置方面,現階段,穿戴裝置在臺灣的普及率僅達14.5%。不過,隨著邊緣運算的發展,IDC認為,該類裝置與使用者間的互動將提高,甚至,透過資料收集、分析,能提供貼近個別使用者需求的體驗,明年,尤以保險、醫療和飯店業會運用穿戴裝置。IDC預估,2022年該類裝置在臺灣的普及率達26%。

最後一項趨勢則為萬物即服務,新興商業模式和服務隨著5G、AI,以及IPV6等技術的發展出現。IDC指出,新商業模式和服務具4大特質,包含隨行隨用、非一次性買斷、收費機制以服務為導向,還有滾輪式的客製化服務,進而萬物皆可成為服務。文◎黃郁芸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