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階段微服務導入流程】Gartner建議,擁抱微服務最好不要一步到位,更不要趕流行,可分三階段進行,先找出目標AP,再強化新式開發能力和自動化工具,最後從最有變動需求的小功能開始導入微服務。(圖片來源/Gartner)

「容器、微服務試了才知道!」大半生投入銀行IT的彰化銀行資訊處處長陳顯龍,談起最新的容器技術,衝勁滿滿。

這家百年老店正在思考銀行架構的大改造,不只要展開銀行核心系統大升級,為了更快速反應市場變化,陳顯龍還計畫,引進最夯的微服務架構、容器技術、商用Kubernetes產品等,來優化現有的系統。他希望改用「服務」來取代過去以業務為導向的功能模組,打造一套可以彈性組合和擴充的新一代分行端末系統。

陳顯龍早在多年前就推動過一波彰銀IT集中化架構的改造,可以做到全球全行一日結帳。相比自己過去熟悉的VM、SOA架構,他認為,容器和微服務架構的核心概念其實也很類似,開始導入這些技術時,銀行IT團隊仍然大概可以知道該如何進行。

但是,「沒有踩進去,就無法知道前置作業得準備到什麼程度才夠,做過一次就知道。」他坦言:「第一次不見得能做好,就算這次失敗,下次就可以調校得更棒。」所以,趁著核心系統升級之際,他打算先從分行端末系統開始擁抱容器技術和微服務,讓IT團隊練手。

彰化銀行不是唯一一家想要擁抱當紅微服務和容器架構的臺灣企業,除了網路公司、新創公司早就積極擁抱之外,這兩年如第一金人壽、國泰世華銀行、遠傳電信、中華電信等也開始嘗試用於特定領域或應用上,更有不少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分析團隊背後所用的運算環境,就是靠K8s和容器來調度,例如臺灣最新款的超級電腦台灣杉2號上就部署了一套K8s環境。

傳統企業擁抱微服務的挑戰,遠比新創公司、網路原生服務業者或行動應用業者,來得更困難,最大的挑戰就是大量單體式既有應用的包袱。如何踏出第一步,一步到位全面採用?還是分批進行?該從何下手?這都是CIO的困擾。

Gartner資深研究總監Kevin Matheny建議,導入微服務要先找對目標,可從面對顧客、需要快速改變的AP入手,一步到位全面重構的成本太高。(攝影/洪政偉)

Gartner資深研究總監Kevin Matheny建議,擁抱微服務最好不要一步到位,更不要趕流行,「導入微服務要先找對目標,可從面對顧客、需要快速改變的AP入手,一步到位全面重構的成本太高。」

他從兩個角度來看微服務架構,微服務的內部架構是容器技術和應用程式的程式碼,大多是企業IT開發團隊熟悉的領域。「微服務的精神是將大型應用打破成小單位,來實現最小變動,做到每次改變,都剛好是需要的最小調整。」

不過,解構了大型應用程式之後,將內部元件移到應用程式外來運作時,為了控制這些元件之間的存取,「微服務架構的外部環境,需要有一套支持系統和管理系統。」

這些讓微服務順運作的機制,除了用來管理容器的Kubernetes之外,還需要CI/CD自動化機制、用於服務互通管理用的服務網格(Service Mesh)機制、確保微服務運作的監控機制、面對不同前端應用的對外應用閘道器,以及其他後端服務機制等。

「擁抱微服務的代價是,複雜的維運和痛苦的導入過程。」Kevin Matheny指出。後者正是高度e化傳統企業的第一個挑戰,他認為,若有應用程式需要經常改變,就很適合改用微服務架構,否則不需要。

「若企業的應用程式一個月才需要異動一次,就不需要這樣的架構,太浪費了。」例如現有銀行核心系統,他就不建議先套用微服務架構。

他解釋,微服務架構是一種專供持續變革用的架構,企業可以進行最小幅度的修改,又能同時了解這些修改的影響,作為日後變動的回饋,「通常是面對顧客的系統,例如Web應用,才需要尋求持續不斷的變動。」

【微服務設計架構】Gartner提供了一套微服務設計架構,不同的微服務透過容器封裝,部署在容器管理平臺(如K8s)上,還需搭配CI/CD自動化工具,Service Mesh機制、後端服務、監測機制和對外Gateway。(圖片來源/Gartner)

三階段導入微服務,選對目標是第一步

Kevin Matheny也提供了一套企業三階段導入微服務的作法。「第一步要選對目標!」先辨識出需要經常改變的應用或服務,而且要從業務利益角度來挑選,同時還要評估企業對於微服務架構的準備度。

第二步則是要強化開發能力。包括要提升IT團隊的能力,同時要從產品或應用程式生命週期來思考,並大力擁抱自動化的開發流程和工具,例如CI/CD。

完成了第一、第二步之後,開始從小地方入手,梳理出可從單體式應用中剝離出來的功能API,再從中抽出最小單位的微服務,作為打造微服務的目標和起點。

就算是IT資源較充沛的銀行,他認為,最好也先從顧客系統開始擁抱微服務,累積足夠的人才和經驗後,評估真有需要經常變動的效益,才需要將微服務延伸到核心系統上。

「微服務架構不應該是企業的目標,」Kevin Matheny再三強調這件事,他觀察,未來企業IT不會只需管理微服務架構,而是微服務和傳統架構並行管理,所以,不要問如何擁抱微服務架構?而要思考,你有什麼問題,需要靠微服務才能解決?儘管IT要有大架構和藍圖策略,「先從小服務,開始感受到微服務的好處,遠比IT架構大躍進更為可行。」曾在年營收4百億美元的美國零售巨頭Best Buy擔任過電商架構總監13年的Kevin Matheny,這是他對有意擁抱微服務的臺灣企業,最重要的建議。

 相關報導  企業K8s實戰在臺灣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