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翁芊儒
臉書昨天啟動在臺灣的「數位公民(We Think Digital)」培育計畫,正式上線中文版的數位公民課程網站,目的要讓所有網路用戶都能藉由課程,培養自我思辨能力與同理心。除了線上課程,臉書也與臺北市電腦公會(TCA)、臺灣事實查核中心、臺灣展翅協會等組織合作,要透過體制外的教育來提升大眾的數位素養,到目前為止,已經培訓了24位種子教師,未來也將持續與公私部門合作來擴大影響力。
在啟動儀式上,臉書揭露臺灣現今使用網路社交媒體的用戶數據。以臉書家族App的使用量來說(包括Messanger、WhatsApp、Instagram),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的用戶達1500萬人,每月至少使用一次的有1900萬人,也就表示,每三個臺灣人,大約就有兩位每天都要滑臉書;若進一步加入全部的社交媒體App的使用量來統計,約有89%每天至少使用一次以上,比例是全亞洲之最。
針對網路使用者的經驗調查,臺灣則約有70%民眾曾有過不愉快經驗,曾接觸過不實資訊、欺瞞、霸凌、仇恨言論等資訊,更僅有57%民眾自認擁有對不實資訊的辨別能力。也就是說,超過4成的民眾數位素養待加強,這也說明了提升數位公民素養的重要性與急迫性,為此,臉書推出數位公民培育計畫,目的要教導網路用戶能清楚了解自己在網路上的權利與義務,降低濫用權力的機會。
數位公民培育計畫是臉書的全球性的計畫,目的要提供主題式的數位素養課程,給所有年齡層的網路使用者來學習,其主題涵蓋數位足跡、批判思考、數位論述與媒體識讀能力,以及密碼設定與資訊安全的維護等,要讓民眾在享有網路服務的同時,也有能力保護自己。而這套課程也將翻譯為10種語言,目標在2020年前於亞太區觸及200萬人,目前也已經能支援阿根廷、菲律賓、新加坡、臺灣等國家來使用。
臉書臺灣公共政策經理陳奕儒表示,能主動線上學習的民眾還是少數,最有效的課程學習方式還是要靠人與人面對面的互動。因此,課程中也有專門為教育工作者準備的主題教材,其中包含簡報投影片、講者筆記和各種活動資源,鼓勵教育工作者能有效利用來規劃課程。此外,臉書也積極與TCA合作培育種子教師,從兒少組織、大學生、NGO、合唱代表到樂齡中心等各年齡層族群,都是種子教師的來源,目前為止已經培育了24位。
TCA法務長黃益豐表示,光靠TCA自己宣傳的能量不大,每年也僅能舉辦約25場講座,但加入種子教師之後,儘管目前人數不多,卻也會增加更多年齡族群對數位素養的認識,「這是一個起點。」今年8月起,TCA也陸續舉辦了北中南東4場大型宣導活動,目標鎖定親子族群,透過遊戲讓親子共同學課程,而未來,也將持續徵選種子教師,並持續與警政社單位合作來宣導。而宣導活動的反饋,也會用來優化中文版的課程內容,使翻譯用字更加在地化。
臉書在打擊假消息方面,一直以來有與臺灣民間組織合作,比如成效顯著的第三方事實查核計畫,就是與臺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將被標籤為不實或誤導的資訊,透過演算法來降低其顯示的機率,陳奕儒說明:「舉例來說,你要看到這則貼文,大概需要連續滑臉書超過兩個小時才看得到文章。」今年六月,也在臺灣舉辦了第三屆亞太新聞識讀會議,匯集亞太區超過40位新聞媒體業及民間團體等專家,共同探討如何打擊假消息,近一步推廣新聞素養。
熱門新聞
2024-10-05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