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創辦人Vitalik Buterin (左)與萊特幣創辦人Charlie Lee(右)。

圖片來源: 

攝影 / 李靜宜

國際知名資安大師Bruce Schneier今年2月初在《連線》雜誌發表一篇專欄,以安全與信任的角度,質疑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價值,引起科技圈高度討論,熱議區塊鏈信任問題,Bruce Schneier也發表在自己的部落格「Schneier on Security」上

Bruce Schneier有著多重身份,除了是資訊安全專家,也是一位密碼學學者以及作家。他撰寫了總共14本資訊安全與密碼學相關的著作,其中包括了《紐約時報》暢銷書《隱形帝國:誰控制大數據,誰就控制你的世界》,以及數百篇文章,論文和學術論文。他同時,也是哈佛大學伯克曼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以及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教授。目前任職IBM Security Resilient CTO暨IBM資安事業部特別顧問。明天(3/19)他也將來臺參加臺灣資安大會發表專題演講。

「區塊鏈解決方案,往往比它們想要取代的,還要更糟糕。」Bruce Schneier在他發表的區塊鏈與信任(Blockchain and Trust)一文中指出。當人們分析區塊鏈和其信任機制時,很快就會發覺炒作區塊鏈的價值,遠高於它能帶來的真正價值。

Bruce Schneier提到,建構公有鏈(Public Blockchain)的數據結構和協定,有三個基本元素,包括了分散式帳本技術、共識機制與數位代幣;而他也認為,若是使用區塊鏈數據結構,但沒有上述三個元素的私有鏈 (Private blockchain),就只是名義上的區塊鏈,乘著區塊鏈風潮炒作罷了。

他進一步指出,公有鏈的這三個元素,組合在一起後,便能提供新型且具備安全屬性的區塊鏈網絡。「我們可能無法親自認識某一個人,或是了解到他的動機,但我們可以相信他在未來的行動」,Bruce Schneier認為,區塊鏈可以打造這種信任關係,他也舉例,我們不認識任何比特幣礦工,但我們得信任他們會遵守挖礦協定,才能讓整個系統發揮作用。

但問題是,區塊鏈對任何事情都能帶來好處嗎?Bruce Schneier認爲,最終還是得回歸到信任問題。

Bruce Schneier也直言,大多數區塊鏈愛好者,對於「信任」都有一種狹隘的定義。他們喜歡類似「in code we trust」、「in math we trust」以及「in crypto we trust」這樣的口號,來表達他們對驗證機制的信任。

區塊鏈要把對人與機構的信任,轉移到對技術的信任。「但是,驗證與信任,是兩碼子事。」他說。

加密貨幣交易所遭駭時有耳聞,Bruce Schneier認為,當區塊鏈沒那麼安全時,還是得回歸到傳統的信任機制。「區塊鏈並不能消除人們對中心化機構信任的需要。」他解釋,人們仍然需要掌控事物,並在區塊鏈系統以外進行治理,若只靠技術是行不通的。

他更指出,任何區塊鏈系統,都必須與其他傳統的系統共生共存。即便區塊鏈是基於分散式帳本技術,但在實際應用上,區塊鏈技術通常是中心化,例如大眾必須相信少數可信的錢包或是交易所。

Bruce Schneier認為,太多數的區塊鏈愛好者,只關注在區塊鏈技術,卻忽略了其他的技術。他建議,企業在評估系統的安全性時,必須考慮到整個社會技術系統(socio-technical system),而不只有區塊鏈技術本身就夠了。

針對Bruce Schneier對區塊鏈信任上的質疑,以太坊(Ethereum)創辦人Vitalik Buterin,以及萊特幣(Litecoin)創辦人Charlie Lee,在16日由Maicoin舉辦的2019證券型代幣國際論壇上,各自回應他們的觀點。

區塊鏈是否能解決所有信任的問題?Vitalik Buterin表示,答案是否定的,區塊鏈基本上可能可以解決部分的問題,不過,一旦應用與實際世界的環境有相關時,區塊鏈是有它的限制或障礙存在,舉例來說,區塊鏈不會知道臺灣現在的幣值、溫度或是其他實體環境中的事情,所以要看應用範圍而定,有些的確可以提升安全性,有些卻沒有辦法知道。

Charlie Lee則認為,比特幣、萊特幣這樣一個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能讓任何人都能傳遞價值,這是最重要的。他也認同Bruce Schneier的看法,Charlie Lee表示,有些區塊鏈以外的資訊,的確需要由中心化系統,來輸入真實數據到區塊鏈上,到後來還是得相信中心化機構,確保資料的真實性,這是沒辦法的。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