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全球CIO調查發現,今年全球IT預算增長幅度為3%,其中亞太區為3.5%,臺灣則是2.6%。

圖片來源: 

Gartner

「全球企業2019年的IT預算將成長3%,與去年相同, 」Gartner傑出研究副總裁Andrew Rowsell-Jones說道。昨天,他揭露了Gartner針對全球和區域性CIO的調查,結果顯示, 亞太區為3.5%,但臺灣今年IT預算成長幅度才2.6%。

他解釋,這份調查訪問了全球89個國家、3千多位CIO,其中亞太區就有671位。至於臺灣,Gartner訪問了30家組織,包括政府部門、高科技製造業,以及銀行等。「雖然臺灣成長幅度較低,但相較去年,還是有所成長。」

在這次調查中,亞太區CIO最常提到數位化。Andrew Rowsell-Jones表示,「數位化」不斷在改變,過去還只是小規模實驗,現在則是要大規模運行,「企業必須思考如何數位化、在什麼地方採用數位化,」打造出數位工廠(Digital factory),或是將產業數位化。

他表示,對臺灣CIO來說,該關注的點是如何靠數位工廠,持續地、穩定地和不斷地將新點子轉化為產品,推到市場上。 為何需要大規模數位化,因為企業面臨的商業競爭正在變化。「調查中發現,半數臺灣CIO指出自家商業模式已經改變,或正在改變。」

 Gartner也分析了改變臺灣商業模式的原因,結果顯示,有別於全球,臺灣商業模式改變的最大動力,就是消費者對數位服務的需求。而企業該注意的,包括消費者參與(Consumer Engagemetn)、將專案轉為產品(Project to Product),以及新科技的掌握(New Tech)。

在消費者參與部分,Andrew Rowsell-Jones提到,領先的企業由外而內、從消費者角度來設計產品或服務, 並考慮市場和供應鏈關係,用更簡易地方式來做生意。他強調,企業必須了解消費者反饋,因為這點出了企業產品品質,以及企業與同行的競爭力。

至於如何量化消費者的意見,Andrew Rowsell-Jones說,坊間有許多工具可以測量,比如消費者淨推薦指數,「但領先的企業不只採用單一方法,」而是採取多工具來全面了解消費者意見,在改善產品或服務品質之後,又蒐集一次消費者反饋意見。

接下來則是大規模推動服務,也就是從「以專案為核心」轉化為「以產品為核心」。Andrew Rowsell-Jones以餐飲來比喻,產品經理就像是主廚,負責設計公司產品或服務,另外也需要DevOp團隊或快速開發團隊,來執行產品經理的設計、快速推上市場,然後也需要一個團隊,來監察市場狀況、競爭對手表現,以及消費者對自家產品的反應。這就是將專案轉為產品的表現。

最後,要做好數位轉型,「還需要好的科技。」Andrew Rowsell-Jones提到, 這次Gartner調查發現全球企業對新科技的關注點仍在AI,而在亞太區方面,企業聚焦於7種AI應用,包括了聊天機器人(Chatbot)、流程精進、詐騙偵測、臉部識別、市場分割、情緒分析,以及客服中心助理。

而就臺灣和亞太區來說,企業使用AI的理由可分為降低成本(比如Chatbot、流程精進)、提高收益(市場分割、情緒分析、客服中心助理)和法規遵循(詐騙偵測、臉部識別)等3方向。

Gartner 2019年企業IT與消費者十大預測

另一方面,Gartner資深研究總監Ed Gabrys也揭露了2019年企業IT與消費者十大預測。他指出,Gartner每年都會針對企業釋出策略性科技趨勢預測,而準確率也都在80%左右。Ed Gabrys提到,現今科技變化快速,令企業難以追趕,也因此陷入混亂。但是,「CIO必須從中找出可執行的方法,」他強調,如果企業提升自身視野,意識到「改變」能實現願景,那「持續改變」就會成為企業資產。如果企業沒辦法改變,就必須努力轉換組織心態。

而這次2019年企業IT與消費者十大趨勢預測,由3項基礎延伸出來,包括強化智慧(Augmented Intelligence)、文化與隱私(Culture and Privacy),以及產品與市場(Product and Markets):

1. 2020年之前,80%的AI專案仍由專業人才負責執行。雖然如此,Ed Gabrys指出,至2019年底,對於資料科學自動化的研究速度,將超越AI資料的複雜度,人才有機會追趕上日益革新的技術。為彌補技能空缺,各國政府、大學以及企業,也開始培育素人資料科學家。

2. 在AI臉部識別的協助下,與2018年相比,2023年時成熟市場的失蹤人口將減少80%。不過,Ed Gabrys強調,臉部識別技術的應用,在特定區域可能會受到法規限制或人民反感,這時,他建議企業應公開說明技術應用,並可能影響隱私權。

3. 慢性病患開始接受AI虛擬照護,美國2023年急診病患將比今年減少2千萬人。Gartner研究發現,成功運用虛擬照護,可以控制成本、提升服務品質,病患也更容易得到照護。但是,從傳統醫療照護轉變為虛擬照護,組織還需要調整自身文化和財務模式。

4. 到2023年,25%的企業組織為避免網路霸凌,會要求員工簽署切結書,但其中70%不會成功。而Ed Gabrys指出,要真正降低網路霸凌,還得從教育做起,包括學校教育和企業訓練。

5. 到2022年,75%組織的第一線決策團隊中,會以多樣性和包容性(D&I)為優先考量,而不再是財務目標。Gartner認為,為因應快速變化的市場,各部門主管需考量在更低層級,以更快的速度做出更好的決策,因此要打造包容性高的團隊。不過,Ed Gabrys表示,Gartner調查顯示50%以上的企業已加強培訓主管包容性,但在受訪企業員工中,只有40%認為主管已創造出包容環境。也因此,他建議企業應制訂D&I計分卡,來改善企業文化。

6. 到2021年,75%的公共區塊鏈會因存入個人資料,使區塊鏈違反隱私條款。Gartner點出,企業採用區塊鏈時,必須從設計上思考隱私管理問題,因為個人資料一旦被存取,得破壞區塊鏈的完整性才能刪除個資。

7. 2023年電子隱私法規(ePrivacy regulation)將增加線上成本,因為cookie的使用降低,會大大削弱現有網路廣告營收機制。Ed Gabrys提到,到今年年底,全球5大電商科技公司的營收將降低10%。

8. 在2022年,快速數位化的途徑之一,就是靠雲端經濟和彈性,將內部競爭力轉換為可以產生外部營收的產品。Gartner報告指出,雲端服務供應商提供的大容量,可支援企業大規模的應用程式。而更簡易使用的雲端工具,不只能幫企業更快推出產品,也讓企業的財務報表由線下轉為線上;另一方面,一些搶在前頭的組織,已將內部流程和資料轉換為可對外銷售的解決方案。

9. 看準數位巨擘的「守門人」企業,將在2022年拿下所屬產業平均40%的全球市佔率。Gartner報告指出,企業要拿下全球市佔率大餅,還需藉助數位巨擘(Google、Amazon、蘋果和百度等)的生態系統。

10. 在2021年,社群媒體醜聞和安全漏洞,並不會對消費者造成持續性的影響。Gartner指出,受到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的影響,就算大型社群媒體爆發負面新聞,大眾也不會棄之而不用,因此短期內難以見到影響。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