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19年開放自駕車合法上路測試後,也將衝擊車廠以外的其他產業,如美國大型實體零售商沃爾瑪2018年底測試自駕車送貨到家服務,提供顧客新的送貨到府作法,未來也有機會在臺灣跟進試驗。(圖片來源/福特)

臺灣自駕車立法往前邁出一大步,趕在2018年底最後會期結束前,立院火速三讀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最快2019年上半年開始,將會有條件放寬自動駕駛汽車限制,可允許業者在市區道路上測試無人車應用。這項法案的通過,不只影響傳統汽車產業,對於其他更多想要結合無人車的產業,如物流、零售流通等,等於是大開創新實驗的大門,未來也有機會試驗創新的商業模式。

2018年全球自駕車產業,可以說是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全球自駕車公司大小併購、投資及合作案不斷,為的就是要比別人搶先推出無人車商用服務,來搶奪上百億美元自駕市場大餅。據市調機構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預測,全球自駕車產業規模,可望在2019年達到542億美元,甚至這分調查更大膽預測2026年將突破5千億美元規模。

臺灣政府放寬自駕車限制,鼓勵無人車應用創新

無人自駕車風潮席捲全球,也吹進臺灣。但是臺灣政府保守很多,直到2019年以前,仍只能在封閉道路環境進行自駕車測試,礙於現行法規的限制,仍不允許在一般道路上進行實測,以致於難以實際驗證其技術及商用可行性。這也成為阻礙臺灣自駕車發展的一大瓶頸。

直到近兩年,自駕車技術逐步成熟,政府態度開始大轉變,從原先全面禁止,到逐步放寬自駕車測試的限制,甚至轉而帶頭釋出多項自駕車新政策,鼓勵民間發展無人車創新。2018年底通過的自駕車版監理沙盒法案,就是政府積極展現要全力推動自駕車發展的決心。新法預計2019年即將上路,屆時,自駕車業者只要通過申請,就能取得自駕車測試路權,在一般道路上進行測試,而且實驗期最長4年。

長年研究臺灣自駕車產業發展的工研院智慧車輛與系統研究部經理石育賢就表示:「這次法規的大鬆綁,對臺灣自駕車發展是一大突破,將提供業者一個能不受法規限制的合法開放場域進行自駕車測試,甚至有機會試驗真正無人駕駛的無人車嶄新應用,例如可以允許沒有駕駛員陪同的無人車,來提供業者測試商業模式及可行性。」

臺灣自駕車產業開始起飛

不只法規解套,2018年更可以說是,臺灣自駕車產業開始萌牙的一年,因為終於出現了第一輛國產自駕車,而且不只有一輛,還是很多輛無人車,皆由民間企業,或國內研究單位自行開發完成,例如台灣智慧駕駛公司打造的無人接駁小巴,2018年4月在桃園農博試營運,40天載客超過600趟,表現完全不輸國外自駕小巴。

不到3個月後,工研院還公開展示另外兩部自動駕駛車,一輛是機械所一手打造的廂型自駕車,搭載自行研發的國產自駕AI系統,可用於車隊物流與園區站點接駁。另一輛則是由資通所開發的20人座的自駕中巴,也在2018年底臺中花博園區上實測。在早之前,車輛研究測試中心開發的自駕小客車,也在2018年4月成功通過公開場域實測。

不只汽車業者搶進,就連國內大型科技公司也都押寶,例如宏碁與電動車廠裕隆在2018年底合作推出首輛Luxgen S3無人自駕電動車,上面搭載宏碁的自駕AI系統,儘管還無法達到像美國Waymo商用無人車的等級4自駕應用階段,但也已經從傳統先進駕駛輔助(ADAS)跨出第一步,朝向無人自駕車來前進。

石育賢也看好臺灣自駕車產業的發展,甚至她認為,2019年先以公共運輸用的無人自駕公車、自駕小巴,以及送貨自駕車為主,在選定的路線駕駛進行測試,為無人車商用化來做準備。

Waymo商用無人車從一般道路測試,到2018年12月正式商用,近花了3年,跑了將近700萬英哩,石育賢認為,國內自駕場域如是學校或醫院的自駕小巴,或固定路線行駛的話,未來3年有可能商用化。

臺灣無人車合法上路,也將帶動產業展開創新的試驗

臺灣自駕車開放合法上路實測,所帶來的後續效應不僅僅於此,更將衝擊車廠以外的其他更多產業,如物流、零售流通、餐飲等行業,未來也能夠在自身經營模式上,開始結合無人自駕車,來發展創新的商業營運模式。

如2018年11月,全美最大實體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聯手福特汽車合推自駕車送貨到家服務,年底800家賣場先上路,2019年更翻倍達到1千6百家。目前沃爾瑪全美店家約5千家,也就是說,以後每5家店就有1家能提供無人車配送服務,讓消費者可以先選擇在網路購物再透過自駕車宅配到府,不用出門就能補充日常必需品。更進一步還要利用這項服務,蒐集顧客喜好等資訊,來提供客製化的個人配送服務。

在早之前,達美樂披薩也與同一家車廠合作,在美國開始以無人車外送披薩,想要嘗試新的外送作法,例如因為不需要開車,可讓外送員在車程中負責製作或加熱披薩,顧客因此能品嚐剛出爐的披薩。

另如阿里巴巴旗下快遞物流公司菜鳥網絡,2018年也擴大規模測試物流無人車送貨,要用以支撐未來單日爆量10億件包裹派送的營運所需,以及提供更好的車隊與人員調度,減輕快遞員的壓力,甚至是解決未來人力短缺的問題,從而提高物流運輸力。這些嶄新的商業模式,同樣也能在臺灣開放場域驗證,甚至有機會開創新商機。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