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臺灣區總經理江芳韻 (攝影/洪政偉)

「2019年是「重塑創新競賽」的關鍵年。」市場調查研究機構IDC臺灣區總經理江芳韻指出,過去2年企業聚焦數位轉型,但2019年的作法得不一樣,企業要重塑對轉型的想像,甚至要重新審視競爭的步伐。

IDC有一套數位轉型成熟度框架,將企業轉型發展程度分為5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數位轉型抵抗者(Digital Resister),企業開始行動後則進入第二階段,成為數位轉型探勘者(Digital Explorer),在這兩階段,企業在內部進行不同程度的測試專案,會從單點實驗延伸到局部推廣。接下來第三階段,企業會成為數位轉型執行者(Digital Player),推展跨部門協作,訂立數位轉型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並從複製整合朝向管理營運的階段發展。

達到第四階段的企業,則是數位轉型領導者(Digital Transformer),此時,企業已累積大規模數位轉型經驗,並且採用KPI來管理數位轉型成果。最後一步,企業將成為數位轉型顛覆者(Digital Disrupter),這是第五階段成熟度。這類企業聚焦在整合內、外部轉型經驗的反饋,來優化創新,並檢討數位轉型改善的結果,作為後續擬定新轉型計畫的參考方針。

臺灣是亞太區數位轉型中後段班,三大關鍵是落後主因

不過,據江芳韻觀察,臺灣企業數位轉型的腳步,遠遠不及鄰近國家。根據IDC的調查顯示,僅少數臺灣企業進入第三階段,大部分仍處在第二階段,這個發展程度,在亞太區只領先東南亞國家,落後於紐西蘭、澳洲和新加坡,甚至,中國和南韓的發展也都超越臺灣。目前,紐西蘭、澳洲和新加坡位成熟度介於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之間,而且近3成企業已進入第四階段,是亞太區數位轉型的領先國家,相比之下,「臺灣處於中後段班,發展速度真的慢了一點,」江芳韻指出。

臺灣企業遲遲無法邁向第三階段,江芳韻歸納出3個關鍵因素,企業除了業務部門間的合作關係不足之外,也欠缺了掌握新技術、新科技的創新人才,再加上,IT部門與各業務單位間,更是缺乏足夠有效的溝通。「企業需要創造協作的氣氛跟文化,讓跨部門的協同合作滲透整個企業,才可同時將轉型效果在企業中擴散開來。」

江芳韻解釋,第三階段的發展關鍵是訂立數位轉型的KPI,才有助於邁向下一階段需要的轉型擴散效應,但是,臺灣企業仍有業務部門不願與其他部門合作,內部存在情報不想外流的封閉思維,她強調,思維要轉變,企業要重視分享文化,才可跳脫瓶頸。

企業在人才經營上,不僅要尋找具備數位轉型技能的人力,而且更要擁有溝通能力,才能在企業內有創新思維的年輕世代,與熟悉產業技能的資深員工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樑。

江芳韻還提醒,IT部門與各部門的溝通更不可忽視,IT部門了解各科技可以支援的應用場景,而前端使用科技的業務單位,不管是行銷部門,還是銷售部門等,都是最了解第一線使用需求的人,但往往兩者欠缺溝通的渠道,所以常導致導入的科技無法符合需求,而無法有效解決問題。江芳韻提到,數位轉型絕對不只是技術的應用,企業內部文化也要改變,積極鼓勵創新的文化,才可透過新科技實現創新能力。

十大趨勢預測,以AI、雲和服務網格最值得關注

IDC也在2018年底照例發布了,2019年臺灣ICT市場10大趨勢預測,第一項趨勢就是AI。江芳韻表示,各產業目前都有不同程度的AI應用,下一步的方向是整合聊天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NLP)和機器學習這三者。尤其,IDC觀察,新一代對話式平臺整合了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之後,將會成為顛覆產業的新機制。

IDC預估,到了2020年,將有超過30%臺灣企業採用對話式平臺,以優化營運業務,同時開創全新的商業模式。尤其以零售業者為最大宗,在這些採用者中,零售服務產業預估約有35%,接著是專業服務(27%),如資訊科技、律師等,另外則是製造服務(17%)、娛樂媒體(9%)和金融服務(5%)也都會有採用對話式平臺的企業。

第二項趨勢也跟AI相關,因隱私、低延遲、安全性等條件越來越高,AI走向邊緣的趨勢下,企業建立起可結合智慧終端設備、AI邊緣運算和機器學習的應用平臺,IDC認為,這將是發展群體智慧(Federated AI)生態圈的基礎,打造三合一的應用平臺是企業的下一步。IDC預估,2020年將有5成智慧型手機內建AI晶片,而到2022年,全球四分之一的終端設備會有智慧邊緣運算能力,更進一步預期,未來原本各自獨立的AI終端設備會互相連結,群體智慧透過各類資訊反饋和機器學習,將逐漸成形。

金融業已擁抱微服務,其他產業也要跟進

再來兩項發展則與雲端發展相關。隨著雲端原生應用的迅速成長,容器技術也更為普遍之下,IDC認為,微服務(Microservice)架構將興起,也看好微服務架構與敏捷創新會趨動服務網格(Service Mesh)需求的崛起。就臺灣的現況,IDC觀察,金融服務和專業服務兩個產業,已開始運用微服務網路架構,來優化軟體服務,IDC預期此兩個產業也會是臺灣應用服務網格的先驅。江芳韻解釋,微服務是服務網格的前導發展,像是金融業已開始積極發展API架構,若沒有導入服務網格的技術,則會耗費許多資源,「微服務和API介接的狀況,將是走向服務網格的指標,介接滲透的越快,企業對網格的需求,會越蓬勃。」

從整體雲端市場來看,IDC則表示,雲端原生資訊技術將全方位轉化。IDC預估,2023年時,臺灣33%的超大型企業會評估開放型虛擬架構,也會28%的大型企業採用雲端協同開發環境,此外,40%企業則會在自有機房部署原生雲端技術。

江芳韻點出,雖然雲端是本來就存在的概念,但它一直不斷地在變形,過去CIO們可能都以CPU為選擇時優先考慮的要素,但現在CIO們要考量其所需要的功能,尤其,如要進行人工智慧的運算,就要思考導入FPGA、ASIC等,另一個部分,為解決資安的疑慮,CIO則要考量基礎架構端選擇邊緣或本地端更為合適。

除此之外,IDC預測的2019年趨勢,還包含了數位分身(Digital Twin)將創造企業核心的價值,IDC預期,2019年臺灣製造業會逐步導入數位分身,藉此增進企業內生態系統之間的協作。

談到資安,IDC認為,綜合進階資安測試、威脅情報、事件回應演練、網路安全訓練等服務的「威脅生命週期管理」(Threat Life-Cycle Management),將是新世代資安防禦的思維,企業能藉此實現主動防護。

在工作職場上也有新趨勢,因應工作人口結構的改變,IDC則說明,新形態的未來辦公室將會由三大元素,工作場域、工作人力和工作文化形成。另外,IDC提到,列印加值服務(Print-as-a-service)將加速企業在工作流程方面,達成數位轉型,印表機硬體原廠會取代通路,成為給予企業服務的提供者。

另外,從人工智慧進入環境智慧(Ambient Intelligence,IDC以環境智能稱呼)階段,根據使用者的感知與反應,提供互動和反饋的環境,IDC預計,人工智慧、量子電腦、終端微小化、能源採集等,都是環境智能下的發展趨勢。最後一項預測則聚焦產業,IDC認為,5G時代將會來臨,垂直市場應用成為電信業者未來的主要布局。

江芳韻建議臺灣企業的CIO們,應持續以AI和雲端為企業科技應用的發展核心,並且不要忽視採取微服務架構的重要性,以在未來能跟上服務網格崛起的時代。

2019年IDC臺灣ICT市場10大趨勢預測

1. 新一代對話式平臺成為顛覆產業的新機制

2. 個人智慧+集體反饋+機器學習=群體智慧(Federated AI)崛起

3. 微服務架構與敏捷創新驅動服務網格(Service Mesh)需求崛起

4. 雲端原生資訊技術(Cloud Native IT)邁向全方位轉化

5.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將強化企業核心價值

6. 新世代資安防禦思維出現,用「威脅生命周期管理」(Threat Life-Cycle Management)實現主動防護

7. 未來辦公室(Future of Work)將加速創新

8. 列印加值服務(Print-as-a-service)將加速企業在工作流程中數位轉型

9. 從人工智能走向環境智能,ICT產業運作再進化

10. 5G時代來臨,垂直市場新應用為電信業者未來布局重點

資料來源:IDC,2018年12月,iThome整理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