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德 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資訊長(圖片來源/iThome)

臺灣蘭花,可說是揚名國際,全球花卉比賽上,就很常看到臺灣蘭花的蹤跡。

要種出好蘭花,其實也與IT有很大的關係。在農業委員會工作超過30年經歷的副主任委員陳文德就表示,臺灣有花農在種植高單價的蘭花,每一株花苗都要設在精準監控的溫濕度環境下。育苗時,為了養出好的花苗需要降溫,而加速花苗開花時,則又要提高環境溫度,甚至還有農民為了加速整體栽種的速度,導入RFID電子標籤來辨識每一株花苗的位置,由機器來取代人工搬運育苗盤,高度資訊化來管理。

這與過去農民只能靠天吃飯的印象,有很大的落差。過去花農只能照著氣候環境決定蘭花品質,氣候提早回暖,花苗就會提早開花,如果時節不符合節慶,就會滯銷甚至枯萎。花農很難確保每一株花卉的品質,良率可能參差不其,影響農民的收入。

但改採高度資訊化管理後,環境這個決定植物生長的要素,就可以透過資訊科技來統一管理。資訊科技為農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變革,陳文德就表示,尤其在精緻農業的應用上,不僅穩固了單一產品的品質,還可以進一步的要求良率提昇,減少人力,為臺灣花卉創造了大量外銷、農業轉型的商機。

這樣一個新型應用,雖然現在只是少數精緻農戶的使用案例,但確實已為農產發展帶來改變。甚至,陳文德表示,未來資訊科技對於各類農林漁畜牧等產業,都會變得更為重要,農委會要應用資訊科技,從4大發展方向,來協助臺灣農民創造新價值。

IT應用從4大方向,助臺灣農民轉型

4大發展方向包含食品安全、產銷管理、農情調查和休閒農業等,這也是陳文德兼任農委會資訊長後要致力推動的。

其中,在食品安全方面,過去農委會已推動多種食品認證標章,例如農產品CAS、有機食品TGAP等,此類認證資料,也都透過IT建立相關的食品履歷平臺,供消費者查詢。

在臺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TGAP上,消費者只要輸入關鍵字就能上網搜尋店家經營名稱、包裝時間等資訊。

此外,農委會未來也將建置國產牛肉的追溯系統,讓畜牧業者可以為每頭牛掛上耳標來辨識身份,屠宰過程也都以耳標編號來記錄每塊肉的流向,進一步控管每一頭牛的產銷過程。

陳文德表示,目前全臺約有800戶、3萬頭國產肉牛。而近年來肉類食品安全議題,是民眾關注的重點,如能將每頭牛的販售通路進一步的記錄與控管,當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時,就能回溯出問題的廠商,確知受影響的範圍。

此外,除了在食品安全的控管上,農委會還要建立產銷資訊的透明化平臺,讓農民第一時間就能知道農產品報價。

產銷資訊公開透明,農民第一時間知道

陳文德表示,臺灣農業除了少數轉型成精緻農業以外,多數都還是屬於土地利用型農業,也就是種植一般農作物,例如水稻、蔬果等的農民。

這類農民除了自行販售蔬果之外,也會透過農委會底下的農糧署或農會等業務單位,來販售商品。例如臺北果菜批發市場,就是其中一項管道。

農民將蔬果產品委由批發市場販售後,每天的價格都會隨著市場機制而波動。當天販售完畢後,農民才能確知正確的販售價格。

陳文德表示,過去農民都必需要自行打電話詢問批發市場,才能知道自己當天賺了多少錢,甚至還要等到自己的銀行帳戶確實有匯入金額後,才能推估自己的產品是否賣出。

作業程序如此不透明的狀況下,農民即使權益受損了,也無法確知。因此農委會也協助將當日批發市場的價格即時顯示在服務網頁上,農民只要輸入自己販售的批發號碼,就可以立即上網查詢。

農情調查改用IT,精準掌握農業決策資訊

此外,還有臺灣農作物種植面積的農情調查,未來也都要透過資訊系統來完成。

陳文德表示,臺灣每一塊土地上,其實都隱藏著豐富的資訊。除了戶政事務所所畫分的地籍資料之外,每一塊地號上,包括耕種的作物、田地的土壤品質、是水田、或是旱田,都有不同的資訊。

過去全臺灣的農作物農情調查,都是委由各地的鄉鎮公所、農會等機構,派遣田邊調查員調查一個鄉鎮內農戶主要種植的產品為何。經過農委會集中統計後,如果發現某一類農產品的種植量過剩,超過市場需求時,就會再通知農產品育苗商、農會、鄉鎮公所等機構,一併宣導農民在下一旬耕種時,改種植其他作物,來調整未來的市場供給,以避免過量生產。

但過去各鄉鎮的農情調查都是委由人力的來進行,統計的數字十分不精確,無法確知臺灣每一塊地號上的種植作物。如此,陳文德表示,就會影響所屬管理機關,在判斷全臺農作物分布時的政策依據。

農委會預計要結合戶政機關所提供的全臺地籍資料,開發農作物種植系統,並結合行動裝置,讓田邊調查員能在鄉間調查時,就能夠立即將地號上的種植作物資料輸入系統內,如此,調查的資料當場就可以完成,也可以加快整體調查的速度。

調查資料依照農作物的生長期,短期作物每年約會調查3次。此外,也會依據每塊田地的採收量,抽樣判斷當年農產的收穫量。

過去農民如發生天災事故,可依照栽種的作物,來申請補助。調查資訊化後,民眾不需再自行申報種植的作物種類,反而中央就能依照調查數據來提供補助資訊。

陳文德表示,精準的資訊紀錄,其實最大的益處,是能協助農委會制訂更好的施政計畫,尤其當天災等意外發生時,全臺的務農資訊都能掌握,才能立即下判斷要如何協助農民。

甚至包括施肥、農藥等化學藥品的使用,也能用IT記錄,陳文德舉合理施肥的案例,他表示,政府可以先請學者專家估算合理施肥的用量,再依照農民合理施肥的用料來提供補助,推廣民眾合理使用肥料。但如果農民施肥量超出合理用量的範圍,多出的成本就得要由農民自行補貼。政府也可以記錄每位農民的施肥狀況,進一步來管理超用化學肥料的產品。

1級農業轉型6級休閒觀光業,農民也能提供加值服務

此外,農委會也將跨部會與交通部觀光業合作推廣休閒農業。農林漁畜牧等第1級產業,要跨越2級加工,到更高階的6級產業,就需要將農產品與休閒觀光結合。例如近年來臺灣致力發展的休閒農場、果園等,就是一例。讓農民除了以種植、採收的作物為生之外,也能與觀光產業結合,農場也能變成旅遊行程之一,提供農業以外的加值服務與效益。

其中,陳文德認為,過去農委會資訊室因只屬於3、4級的任務編組,資訊應用只能受限在部會內,在跨部會的資訊應用,例如結合交通部的休閒農業、或結合地政資訊的資料庫建置等,都較難執行。

而資訊CIO提升到副主委層面後,陳文德表示,對於整體農業資訊應用上,更能拉高層級,橫向跨及其他政府單位,尤其在跨部會討論時,也較有能見度。部會內也更能針對政策方向和經費,來規畫資訊應用推動的優先順序,例如在食品安全議題上,追溯系統要先從哪一類食品為優先,就是陳文德認為兼任資訊長職位後應該扮演的角色。

部會的資訊長要成為政策方向的制訂者,而資訊處則是政策執行者,這是陳文德自己接任農委會CIO的期許。

 

資訊科技對於農林漁畜牧業者確實重要。兼任資訊長職位後,在跨部會溝通、政策與經費分配上,都能拉高資訊應用在農委會內的施行力道。

——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資訊長 陳文德

 

PROFILE

陳文德

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資訊長

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研究所畢業,在農業委員會任職超過30年的時間,過去曾在農委會糧食署任職,後來再任農委會國際處處長、農糧署署長等職位,民國101年擔任農委會副主任委員一職至今。陳文德同時也曾任臺灣香蕉研究所董事長,協助臺灣蕉農生產與銷售產品。

 

機關小檔案

農業委員會

● 網址:www.coa.gov.tw

●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37號

● 首長:主任委員陳保基

● 部會CIO:副主任委員陳文德

●未來施政展望:推動4大IT方向,包括食品安全、產銷管理、農情調查和休閒農業等。農委會持續建置各類農產品和國產牛等食品安全履歷,並以IT記錄農產品的銷售狀況。在農情調查上,會結合行動裝置,用IT來調查全國農作物種植狀況,並聯合交通部觀光局,一同來推廣休閒農業,讓農民可以從觀光服務來轉型。

 


相關報導請參考「國家級資訊長成軍」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