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冰茶公司顧名思義,做的是飲料生意。但他們賣出去的量不盡人意就是了:二○一七年的第三季,他們虧損了將近四百萬美元。這之後公司做了一個相當豪氣但也有點謎樣的決定,他們此後要更名為「長區塊鏈公司」。這表示他們不賣飲料了嗎?呃,沒有。他們還是會繼續賣喝的。那是他們要用區塊鏈技術來賣飲料嗎?嗯,也許。他們有可能做點什麼跟區塊鏈有關的事情。大概啦。細節交代不清,但那並沒有讓興奮的投資者卻步。公司的股價一口氣翻了快三倍。
在一系列創造現代經濟的事物當中,你可以很合理地質疑區塊鏈資歷有長到可以用過去式介紹嗎?但創投迄今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到比長島冰茶公司的企劃聽來可行許多的新創公司中。此外還有數十億美元經由屬於法規灰色地的「首次代幣發行」募得。熱中此道的人說區塊鏈會跟網際網路一樣創造新的時代。確實,區塊鏈常被比作一九九○年代的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網路會愈來愈重要確實是當時的共識,但也沒幾個人真正了解網路,更沒幾個人預見到網路的潛能與局限。
所以就讓我們來動動腦,試著搞懂區塊鏈。首先我們可以試著回答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同一筆錢我們為什麼不能花了又花?
當錢指的是錢幣的時候,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我不可能把一枚錢幣交給兩個人。但我們早就意識到把沉甸甸的硬幣帶來帶去不是發展經濟的好辦法。比較輕鬆的辦法應該是由某種中介方去記錄誰擁有多少錢或什麼東西。你給我商品,我就指示記錄方調整相應的數字給你。你怎麼知道我沒把同一筆錢承諾給別人呢?那是因為你信任銀行、信任萬事達卡,信任PayPal會保證這種事發生不了,因為他們的系統設定不容許這種情形,又或者是他們願意相信我不是會腳踏兩條船的那種人。
這一套看起來運作得很順暢。但它還是有它的問題。這些中介者不是免費的,他們是要賺錢的服務業。網路效應會賦予中介者市場的控制力。他們對我們的了解多過我們對彼此的了解,這些個資又是另一種力量來源。萬一身為中介者的他們砸鍋,整個經濟體系就會全盤崩塌。
但如果我們不需要這些中介者呢?如果作為經濟潤滑油的金融記錄可以透過某種手段由整體社會共同擁有、共同維護呢?
二○○八年,有個化名中本聰的傢伙提出了一種「新錢」:比特幣。
這種新錢的交易不由可信賴的中介方認證,而是由一個針對加密密碼進行解題的電腦網路來認證。如果有人可以將這個網路中大部分的電腦納入其麾下,那他就可以竄改記錄來進行一幣兩花的詐欺,但只要夠多的人分攤這個電腦網路的算力並逐題進行驗算,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而且來自比特幣的隨機獎勵會給人動機貢獻計算力。
這一招非常新穎。而且眾人很快就發現比特幣底層的科技或許有更廣大的應用潛力。這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方式讓陌生人可以彼此合作,但不需要以有共同信任的中介方或中心化權威為前提。「一切從此不同」跟「改變世界」等說法開始在我們耳邊傳開。
這種底層的科技,就是所謂的區塊鏈,因為各個區塊的交易會定期由網路進行確認後加入公眾的紀錄鏈中。區塊鏈的別名是「分散式帳本」,因為它會把「帳本」「分散」出去:每個參與者都保有他們的一份帳本。經濟學者克里斯琛.卡塔里尼(Christian Catalini)與約書亞.岡斯(Joshua Gans)形容區塊鏈是一種可以降低確認交易成本、降低新市場創立門檻的泛用技術。原則上,任何一種我們如今為了能進行互動而將個資交由某種主體來管理的處境,都有區塊鏈可以發揮作用的空間。
仔細想想,符合這種描述的處境還真不少。臉書、優步與亞馬遜不都是在協助我們互動的一種資料庫嗎?區塊鏈能否有朝一日建構出新的網路模型供我們掌握自己的資料,或我們可以跳過中介方直接出售我們的注意力呢?有些人相當樂觀。還有些人在研究如何利用區塊鏈去追蹤供應鏈中的商品或數位世界中的智慧產權,讓合約管理更有效率,或讓投票機制更滴水不漏。你想得到的,都有某個角落的某個人想放上區塊鏈。
但明人不說暗話: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上面這一串說的是什麼碗糕吧。就算某些人懂,我們也很難想像區塊鏈將來會在現實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果不其然,強大的話題性與難以掌握的科技加在一起,讓某些人面對區塊鏈失去原本應有的思辨能力。這群人爭先恐後地跑去成為一家虧損飲料公司的股東,只因為該公司放了區塊鏈一詞在它的名字裡面。也是同一種人砸了六點六億美元到一種名叫Pincoin的加密貨幣上,但那玩意怎麼看都只存在於一個閃閃發光且充斥關鍵字的網站上,Pincoin幌子後面的詐騙分子恐怕早已捲款跑路。
究竟我們對區塊鏈的瘋狂要停在什麼程度,才算健康呢?經濟學者泰勒.考文(Tyler Cowen)看法很保守:他認為「比起一頭熱,抱持懷疑才是比較務實的態度」,至少現階段是如此。他這麼認為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區塊鏈有速度偏慢的問題,而且還是隻吃電怪獸。以比特幣為例,它每秒只能慢吞吞地完成三到四筆交易,Visa卡平均每秒可以進行一千六百筆。有估計顯示為了核實這些交易,電腦需要耗費不下於愛爾蘭全國用電量,以針對比特幣的加密內容進行解題。
搞丟網銀密碼可以申請重發,但遺失比特幣錢包密碼?
這樣的數據遭到某些人的質疑,但想放大區塊鏈規模的挑戰似乎無庸置疑。同樣真切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把資料跟現實世界中的人或物進行一對一的對應。比特幣的「非實名制」特性,亦即你的比特幣錢包跟你是誰毫無關聯,原本應該是一大賣點,尤其如果你要買一些羞於啟齒的東西的話。但如果我們今天是想要用區塊鏈去儲存個人病歷,就得想辦法讓資料不會連結到錯誤的病人。
在把對中介的需求移除掉的過程中,區塊鏈似乎也偶爾讓我們想起付費使用這些中介服務的初衷。中介端可以修正錯誤:搞丟你的網路銀行密碼,你的銀行會給你重發一個;搞丟你的比特幣錢包密碼,你跟錢錢就此生無緣了。中介端可以解決爭端;但區塊鏈的「智慧合約」一旦產生糾紛該如何處理,至今眾說紛紜。
而且不信任中介端,不代表我們可以什麼都不信任,我們還是得嘗試信任一些別的東西,我們必須相信軟體沒有漏洞,必須相信獎勵機制不會在意想不到的狀況下崩潰。但稽查程式碼絕非易事:以太坊區塊鏈的先驅投資基金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募得一億五千萬美金,卻慘遭有心人駭入竊走五千萬美元。經濟學者艾瑞克.布迪許(Eric Budish)曾主張比特幣的價值一旦突破某個臨界點,目前還有理由收斂的攻擊者就會產生出手的動機。
不過話說回來,區塊鏈誕生也不過就十年。我們難道不該給它一些時間犯錯跟重啟,讓它摸索出自己的長才嗎?全球資訊網還在區塊鏈如今的年紀時,投資人曾經把錢丟到像Webvan、Flooz與Pets.com等失敗的標的上,後來才有像亞馬遜這樣的成功案例。我們不該驚訝於長區塊鏈公司的股價會一口氣崩跌百分之九十六,但我們也不應該因此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覺得區塊鏈永遠不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摘錄整理自《驅動未來經濟的發明》,木馬文化提供)
圖片來源_木馬文化
書名 驅動未來經濟的發明:從工業0.0到5.0,翻轉觀念的51種創新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著;鄭煥昇/譯
木馬文化出版
定價:450元
作者簡介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
經濟學家,《金融時報》最受歡迎專欄「臥底經濟學家」作者,同時也是記者,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Nuffield College)訪問學者,及英國皇家統計學會榮譽院士。擅長以幽默風趣的說故事手法,為大眾揭示日常生活經驗背後的經濟學觀念。著有《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迎變世代》、《亂,但是更好》、《形塑現代經濟的發明》、《驅動未來經濟的發明》等書。
提姆.哈福特曾獲2015年皇家統計學會獎(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prize),2009、2016年巴斯夏經濟新聞獎(Bastiat Prize for Economic Journalism),2021年溫科特基金會(Wincott Foundation)的年度記者獎。圖片來源_Tim Harford
熱門新聞
2024-09-29
2024-10-01
2024-10-01
2024-10-01
2024-10-01
2024-09-29
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