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層面來說,心流是一種最佳的心智狀態,在進入心流後,我們的感覺和表現都是最棒的。你可能也曾經歷過這樣的狀態,如果你曾在某個午後和誰有過一場很棒的對話,或是完全投入某項工作,以至於完全忘了其他一切事物,那麼你就曾體驗過心流了。心流是一種全神貫注的境界,我們會全然專注在手邊的事務上,把其他一切拋諸腦後。行動與意識合而為一,任憑時間流逝,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每個績效面向(包括心理和實質層面)全部達到頂峰。

為了探究現今的創業家可以如何創造這樣的環境,我的構想是提出一系列可據以行動的步驟,讓你能夠立刻套用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上,而且一定會帶來明顯的改變。

觸發心流的環境因素

環境方面的促發因素,指的是能夠帶領人們深入心流狀態的環境特性。在此類促發因素中,具有「高度重要後果」(high consequences)是首要因素。如前所述,高度聚焦會導出心流,而關係重大絕對能夠博得注意力。當環境中隱隱出現危機時,人們無須特別費力便可聚焦,高風險自會發揮作用。

但這不代表只有承擔「實質」風險才算數,科學證明,情感上的、智識上的、創意上的,以及社會性的風險,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精神病學家奈德 ‧哈洛威(Ned Hallowell)說:「要進入心流,必須願意冒險。求愛的人必須願意冒著被拒絕的風險,才能進入心流狀態。運動員必須願意冒著身體受傷、甚至失去生命的風險,才能進入心流狀態。藝術家必須願意承受藝評家及大眾的奚落和鄙視,一本初衷繼續努力,才可能持續創作出超越水準的作品。一般人(比方你我),若希望進入心流狀態,則必須願意接受失敗,雖然看起來像個笨蛋,仍能在承受重大挫折後繼續往前走。」

沒有空間失敗的人,就沒有能力冒險。臉書公司的主樓梯間上掛著一幅標語,寫著:「快速行動,打破窠臼。」("Move fast, break things.")這種態度很重要,如果你不提供冒險的誘因,就等於是拒絕進入心流狀態,而進入心流是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唯一跟得上脈動的方法。

「打造豐富的環境」(rich environment),是下一個觸發心流的重要環境因素。這代表要綜合新穎性、不可預測性及複雜性,這三項要素一如風險,可以抓住並占據我們的注意力。新穎既代表危險、也代表機會,不管出現的是哪一個,都能夠引人注目。不可預測性,則意味著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怎麼樣,因此會更注意未來的動向。複雜性,指的是大量資訊同時湧進,這也具備大致相同的效果。

如何把這項觸發因素套用到自己的工作上?只要設法增加環境中的新穎性、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即可。賈伯斯在打造皮克斯(Pixar)時,在大樓中心蓋了一座大型中庭,把信箱、餐廳、會議室、 浴室等設施,都設計在中庭旁邊,藉此強迫員工在公司裡頭走來走去,不經意地彼此相遇,大量提高日常中的新穎性、複雜性及不可預測性。

「深度體現」(deep embodiment)則是一種實體上的認知,這指的是要同時去關注多種感知的流動。就以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育為例,已有證據證明,蒙特梭利教室是全世界最能進入心流狀態的環境之一。 為何如此?因為他們強調從做中學。教到燈塔時,不只從書本上閱讀相關資訊,更要走出戶外,自己去造一座燈塔。透過手腦並用,你能在同時間用上多重感知系統,穩穩掌控注意力機制,強迫自己聚焦當下。

觸發心流的心理因素

心理方面的觸發因素,指的是能夠導引出更多心流狀態的內在環境條件,也就是能把注意力帶到當下的心理策略。回到1970年代,心流領域的先驅研究人員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明確的目標、立即性的反饋,以及適當的挑戰/技能比率,是最重要的三大要素。

接下來,我們詳細檢視這三大要素。

第一項是設定「明確的目標」(clear goals),這是在告訴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哪裡、何時運用。這和設立高難度的宏大目標不一樣,宏大目標指的是整體性的熱情所在,例如要餵飽地球上正在遭受飢荒的人、要開拓太空疆界等。但這裡說的設定明確的目標,則是屬於階段性的小目標,是為了達成宏大目標所跨出的每一小步。這些比較小的目標,或稱為階段性的「子目標」(subgoals),最重要的是要夠明確,好讓我們把握當下,帶領我們進入心流。當你的目標很明確時,內心就無須疑惑現在或接下來要做什麼,因為你自然就會知道。也因此,人就會變得更專注、動力更高,會自動過濾掉無關的資訊。

把這個概念應用到日常生活上,就是要把任務切成一小塊一小塊,並且據此設定目標。比方說,如果你是作家,可以先試著努力寫出三個很棒的段落,這會比試著寫出一整章很棒的文章要來得好。要從有挑戰性、但又能夠管理的角度來思考,目標的刺激性要夠,可以把注意力拉到當下,但壓力又不能大到把你推向別的地方。

「立即性的反饋」(immediate feedback),則是下一個觸發心流的重要心理因素,指的是直接、立刻顯現出因果關係。立即性的反饋,也是一種讓人聚焦的機制,它是「明確的目標」的延伸。目標明確能讓我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獲得立即性的反饋則讓我們知道如何做得更好。倘若可以即時知道如何增進績效,我們的心智就無須偏離原先的軌道,轉頭去找線索以尋求改善;我們可以完全身在當下、完全聚焦,因此更可能進入心流狀態。

想在企業內部落實這個方法,其實也很簡單:縮緊反饋迴圈,實施機敏設計,設置相關機制、讓注意力減少流失,並且思考一下評鑑制度,不是每季評估一次,改為每天評估 -今天有多少產出?研究發現,在直接反饋比較少的專業裡,例如股票分析、精神病學、醫學等,就連最好的人才長期下來都會變差;反之,外科醫師是唯一在踏出醫學院之後能夠長期自我提升的醫師。因為他們如果在手術台上搞砸了,就會有人駕鶴西歸,這就是立即性的反饋。

最後一項觸發心流的心理因素是「挑戰/技能比率」(challenge/skills ratio);可想而知,這是最重要的一項。這項觸發因素背後的道理是,當任務難度和執行任務的能力之間有某一特定關係時,最容易集中注意力、全然沉浸在當下。如果挑戰太艱鉅,恐懼將會淹沒整個系統;如果挑戰太簡單,我們就會開始分心。心流出現在情緒處於接近無聊和焦慮的中間點,科學家稱為「心流通道」(flow channel),當我們處於這一點時,任務的困難度足以讓我們拿出全力發揮,又不至於難到令我們承受不住。

這個最適狀態會把注意力鎖定在當下。當挑戰完全落在既有技能可應付的範圍內(以前做過、現在很確定能夠再做一次的事)時,結果早就注定了:我們會有興趣去做,但不會全神貫注。然而,當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怎麼樣時,就會多加留意;不確定性是能帶我們進入當下的火箭。(摘錄整理自本書)

膽大無畏:這10年你最不該錯過的商業科技新趨勢,創業、工作、投資、人才育成的指數型藍圖

彼得‧迪亞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著;吳書榆/譯

天下文化出版

售價:400元

 

 作者簡介 

彼得‧迪亞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

奇點大學共同創辦人、X大獎(XPRIZE)執行董事長,創辦超過15家高科技公司。

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

心流基因體計畫(www.flowgenomeproject.com)共同創辦人、《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也是屢獲大獎的新聞記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