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房市在這一兩年雖然狀況不好,但是依我觀察,相信房市長期而言只會漲不會跌的人還是相當多,甚至可能還是主流。

會有這想法或信仰的人,多數是「過去經驗使然」,特別是過去十年的經驗。今天我沒打算全面的檢視這個問題,或是這不算長的歷史定律會不會被打破,我只想討論這當中的一個點:如果房市真能一路漲上去,誰將有錢買房子。

市場交易一個最簡單而基本的定律就是,有人要賣就得有人要買才行。現在我們先姑且不論是不是嫌太貴、不想買這種心理層面的問題,我們就只專注來談,有沒有錢可以買的問題。

房市只會漲不會跌的一大前提是,潛在買房者的收入也必須是增加的才行。在過去十年間,臺灣很多地區的地產都翻漲了一倍以上,至於薪資,大家都很清楚,不進反退超過十年的時間了。

這種悖反,帶來的是國民痛苦指數的節節高升。依據內政部的統計,去年臺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已達15.01倍,貸款負擔率為63.37%,已超過香港,世界最高。這也就是說,每一百塊的收入,有63.37塊得拿去繳房貸。

若為房產故,得縮衣節食,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做得到的,少上館子、少買件衣服、不出國旅遊、電影用下載的即可,為了一個遠大的夢想,一切都是值得的。但是這種犧牲是否可以沒有上限?那可就未必了。

按照主計處的資料,在民國102年,臺北市每戶家庭平均收入為157萬元,平均薪資收入則為94萬元。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數字來推估,也就是說,臺北市民每月平均得拿99.49萬來繳房貸,剩下57.51萬可以繳稅跟過生活,一家子一個月大概是四萬元的生活費。

四萬元夠不夠一個家庭在臺北市過生活自然是因家庭而異,但這數字不可能無止境地往下探底──飯總得吃、學費總得繳、基本的體面總是要顧,這是很簡單而且必然的道理。房價長線來說只漲不跌的「歷史定律」,背後其實隱含了很多前提──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是臺灣在戰後也歷經了差不多五十年的經濟成長與薪資增長。但很多人都忽略了,這個成長在十多年前就已中斷,我們只不過是拿更高的收入比例來填補這個空缺而已。

因此,要信仰房價會一路上漲,至少得先回答兩個層次的問題。其一是,短線上,15.01倍的房價收入還有無拉升的空間?這考驗的是臺灣人忍受痛苦的能耐有多高,能不能甘願成為有房之外一無所有的人。其二,則是要看臺灣人的實質所得能否有效地提高,有更高的可支配所得可以投資房地產。

要是你對房地產的後勢很樂觀,卻對臺灣人的國民所得趨勢很悲觀,那也只能套句柯P的話來說,很奇怪耶!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