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巧合,在不同的場合,都有朋友提到,某某人的小孩花了大錢送去美國讀大學,照理說英文應該很好,回臺灣以後在職場上卻表現普普,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種疑問,當然不免有樣本上的偏差,大學就留學英語系國家,後來發展相當不錯的,自然應該也是不少。真正引起我好奇心的,其實是這種提出問題的方式──似乎在很多人心目中,英文好不好,跟職場競爭力是可以直接畫上等號的。

這種想法之所以如此普及,應該跟我們的社會與媒體動輒宣揚「英文=國際競爭力」的理念有關。因為篇幅的限制,我們也就先不討論這個假設成不成立,我要說的是,就算英文跟所謂的國際競爭力有再密切的關係,英文好不好跟多數人在職場上表現優不優異的關係也是非常薄弱的。

我們當然不需否認,某些類型的工作,非常仰賴外語語言能力,像是翻/口譯、國外貿易、國外導遊、書籍的版權代理等等。但是九成以上的工作,要不是根本用不上英文,就是那為數有限用英文的時刻,對於工作者的工作表現根本影響不大。

以我自己的工作經驗為例,我在媒體跟大學各工作約十年,照理說,這兩個領域應該都是需要高度仰賴英文的行業,但我仔細回想,在這二十年間,我真正用到口說英文的次數,應該不到十次。而這些為數有限的「講英文」,似乎也沒有任何一次對我的職場生涯發展有任何關鍵性的影響力。

英文閱讀能力可能還重要一些,畢竟很多最新的資訊與知識,還是要透過外文才能取得。但是依我幾年來的教書經驗,很多學生自認英文不夠好,所以看不懂某些英文的材料,這往往也只有部分是真實的。在很多情況下,同樣的材料我若將其翻譯為中文,原本自認為看不懂的學生可能還是看不懂。這也就是說,很多我們自以為是語言問題的情境,實則為文化或知識問題,真正要被加強的,是文化與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而不光是英文。

我這麼說,並不是要強調英文不重要,英文還是很重要的。但是只會英文不會其他,不要說沒有國際競爭力,是連本土競爭力都沒有。現在不比三、四十年前,懂英文的人很多,光靠講得一口好英文,不足以讓工作者一路順遂到退休。

還有比英文更重要的事。比方說,中文表達能力就比英文更重要,只是說來一點也不炫目、不sexy,爸媽很難在親友面前吹牛,履歷表上似乎也不是傲人的項目。中文為何很重要?因為你光要讓人家知道你做了什麼很偉大的事情,就已很不簡單,而你不能有效說出來的事,往往就等於沒發生過。

簡單來說,講得一口好英文,可能會讓有些人自我感覺良好,讓人有擁有國際競爭力的飄飄然,讓爸媽在親友面前有面子,但也差不多也就是這樣了。想要在職場混得好,有比英文更重要的事。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