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在垓下被圍,到最後只剩下28個騎兵跟隨著他,其餘的都衝散或者陣亡了。於是項羽對這28個騎兵說,按照我的戰術,我們再衝鋒一次。28加1個連人帶馬衝入漢軍陣中,殺了一輪回來,只損失了兩個,於是項羽下了一個結論: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啊(非戰之罪)!當然項羽創造了霸王別姬的美麗傳說,可是我們檢視他所謂打仗的定義,顯然不是正確的。因為打仗包含了許多事情,項羽看到的是小兵交鋒,確實在這個層面上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他還創下過一個人對一百多個武士的完封紀錄),可是如果競爭者具有更高的高度,那麼結局就有可能是錯判情勢的人輸掉。引用拿破崙的說法,他說:我不是在打仗,我只是調動軍隊而已。可能這才真的是打仗的藝術。

從事IT工作的我們,也常常有著技術最高超的人來擔任主導者的情況,這沒有不好,至少底下大家都會服氣,可是這只是開始,接下來團隊要面臨很多決策,才會是挑戰。所以「打仗」的定義對於團隊的生存發展很重要,馬上捲起袖子開始做一直是我們認為很有幹勁的做法,可是「做」就是一種成本,除非我們已經知道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否則「做」下去可能就會導致許多問題。我們看到項羽的「非戰之罪」,可能也要聯想一下,是否我們也直接拿自己最慣用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呢?最近很多國內的高科技企業面臨著營收的衝擊,當然褒貶的聲音此起彼落,可是換個角度想想,是不是因為我們太會「做」了,所以就跟項羽很會小兵交鋒一樣,太慣用這一招了,反而忽略了更廣層面的事情。

經營團隊,是需要我們耐住性子學習不同技能才能做好的,這絕對不是很舒服的過程,如果可能的話,大多數人寧可就還是回去用自己慣用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小A是很優秀的研發人員,最近開始擔任小主管帶小團隊,可是團隊的成員都留不住,一個接一個離職。小A的同事阿明,也是帶小團隊的小主管,他的技術能力沒有小A好,不過團隊的人沒有像小A這樣高流動率。他們兩個的主管跟我說:「這兩個團隊都沒有產值,小A的團隊可以做出東西,可是人員流動高,能進行的案子數量有限;阿明雖然團隊穩穩的,可是做不了技術層次較高的案子。」經過深入了解,我們發現小A的問題在於只要同仁沒做好,他就乾脆自己做:「因為我做比較快,教他們教半天還是做錯!而且還要花時間幫他們檢查,太沒有效率了!」可是小A自己做的數量有限,所以自己成了瓶頸。阿明雖然把事情交給同仁,可是他只負責進度跟催,不負責品質控管,所以同仁雖然都有做,都還是七零八落沒做好。

所以,阿明與小A還有他們的主管都說,不是我不會做啊,實在是底下的人不好教與不好帶。但實際上,他們三個都沒有認真思考「在我這個位置該打甚麼樣的仗?」小A需要的可能是要給部屬犯錯與除錯的空間和時間,小明需要的可能是抓好同仁的產出品質,雖然自己的技術能力有限,但可以做好把關的動作,技術還是可以尋求其他同仁的支援的。至於他們兩個的主管,如果這場仗的定義是「團隊要有最大產出」的話,那麼除了協助底下的同仁矯正他們的慣性之外,還是可以透過外包,慎選案子與內部技術模組化並且重覆利用……等來增加產出。這個道理就像是我們開一間店,我們得想盡辦法運用每個空間來擺設正確的商品賺錢,同時也要不停用音樂與廣告廣播……等方式,讓空氣中也瀰漫著「快點買」的味道,想辦法賺到每一分可以賺的錢。

對於每一件事情,我們得想想看,除了自己最熟悉與慣用的方法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運用?這可能需要想很久,或者參考別人的做法,但如果不去想,我們是否就會跟項羽一樣,覺得自己不是不會打仗,但怎樣都無法逃脫命運的鎖鏈呢?有些人天生很幸運,大腦的邏輯判斷就很有商業眼光與正確性,但我想大多數人沒有那種天賦,可能經過工程訓練之後更壓抑了,既然我們說個性決定命運,那麼就要思考改個性,改個性其實就是改習慣,改反應方式,還有改思考邏輯。試著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從反方面想,從「能不能賺到錢」的角度來想,還有從利害與權謀的角度來想。直接按照經驗與習慣來做,是不是會跟項羽一樣拿著刀槍就上戰場,邊廝殺邊才開始想這仗該怎樣打?

我們的社會對於失敗的容忍度並不高,相對的責任歸屬就很重,在有責任歸屬的心態下,誰都沒辦法把仗打好,反而都會思考怎樣證明自己的「非戰之罪」。前幾天看到新聞上說,有科技大老認為國內的工程師創新能力不足,可是我們仔細看,或許該反思的是企業鼓勵創新只是口號不是實際,畢竟還有「責任」這個槍口頂著,誰敢亂動?而且,創新與獲利,難免有些需要透過矯正個人的習慣,對企業而言就是矯正文化(因為文化就是習慣的大集合)。想想看,企業不賺錢是怎樣形成的呢?不是我們沒有賺錢的基因,而是我們沒有把「賺錢這場戰爭」定義正確吧?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