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講了一個笑話,他說從前有兩個軍官,一個總是身先士卒,打仗的時候帶頭衝鋒,對著弟兄們高喊:「跟我上!」團隊的戰鬥力很高。另外一個軍官,打仗的時候總是對著弟兄們喊:「給我衝!」團隊勉強可以守住陣線,偶而還小小立功,大家沒什麼士氣。可是幾十年下來,第一個軍官很年輕就戰死了;第二個軍官當到了將軍。「那麼你想做哪一個?」朋友問。當然是第二個囉!

從前,企業的經理人會比較在乎領導,爭取戰功,但是打仗畢竟有贏有輸,贏的時候沒什麼人記得,輸的時候就會被檢討到爆肝。後來,經理人發現,幹嘛這麼努力?「保住位子」比較重要吧?要衝你們去衝,我所有精神都放在保住位子,如果績效不好就把精神放在「巴住位子」,反正死咬住不放,就絕對不會吃虧。我們看華爾街,不管出多大事情,上面的人不就一副「反正我打死不退,你能拿我怎樣?」的態度,賴皮贏得最後勝利,歷史告訴我們,不要當那個「跟我上」的人,會先中槍,要當那個「給我衝」的人,怎樣都傷不到自己。幾乎都把「賴皮」跟「抗壓」畫上等號了,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子,但是既得利益者賴得勝利是事實。

當年帶領克萊斯勒突破困境的艾科卡,最近大聲疾呼:「領導人都到哪兒去了?」因為他認為,在位者只想保住利益與位子,他看不到誰還有什麼領袖氣質與領導風範。「可是如果沒有高額利益與誘因,找不到人才!」面對抓肥貓的聲浪,這是一個很好的反駁理由。可是,人才怎樣定義?艾科卡有資格說話,因為他讓克萊斯勒反敗為勝,但是我們遇到的情況是,公司賺賠不關我的事,我巴住這個位子領酬勞才是真的。任何優秀人才,除非自我要求特高,否則都還是得向現實低頭,如果我們讓大家去思考自保的問題時,再怎樣優秀的人才還是會變成肥貓的。

三星最近幾年擊敗了Sony,成為全世界最大消費電子品牌。這公司在不在意人才呢?當然在意,不過要看是哪一種人才?2012年第一季,三星面板事業連續5季虧損,馬上就撤換相關事業部的社長,這樣算不算「不尊重」人才呢?事實上這應該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所謂的公平,做不好就換人,讓其他人才有機會有舞臺,才算是尊重吧!我們會說:「可是換下來的人才萬一投奔敵營呢?」這是面對質疑肥貓聲浪的第二個擋箭牌。經營事業還是得看結果論,也要看團隊與大環境,換人確實有風險,但是從內部競爭的角度來看,不讓人才換血與輪替,風險會更大。就事論事來競爭,有專業的態度才算是人才,如果態度不正確,就算有再多才能,可能還是會帶出一個又一個虧損的事業。

由於國內的管理,把信任放在第一位,態度與專業是其次,最後才論績效,所以我們會原諒績效不好但是態度好、值得信任的人,其他人才流失無所謂,或者其他人才也有樣學樣開始巴住位子,先保住既得利益再說,這樣的企業還會有競爭力嗎?砍掉信任的人,一如砍掉自己的手腳,我們仍然可以把人情與信任放在高的順位,但是績效也必須要有合理的權重,我們該怎樣處理專業、努力、態度好,但就是一直賠錢的經理人?持續給予機會,還是做不好就換人?

員工比較願意跟著與大家一齊打拼的老板,遇到「給我衝」的老板,就會多一層「誰擔責任」的考量,所以當老闆叫大家衝的時候,有些人會衝,有些人觀望,有些人會說「我就知道狼又來了」。這樣子績效肯定不佳,但有可能因為公司有金牛產品,所以儘管績效不好還是有獲利,可是一旦環境改變,這個團隊很快就會看到彼此勾心鬥角的成分。不過,雖然跟大家一齊衝的老板可以贏得民心士氣,不過績效仍然有可能無法提振,因為方向與目標設定不正確。「有勇無謀」可能是這種領導者必須要深切反省的地方,有勇有謀的領導人才能持續打勝仗。

Mentoring是一種好的解決方法,與團隊作觀念溝通,一般都是一對一,進行價值觀的討論,指導同仁在mind-set與EQ上符合公司政策,對公司、團隊與個人都能創造三贏的思考角度與模式。透過Mentoring來提升同仁的視野,緩和團隊的衝突與情緒,並且建立相同的價值觀與目標,提醒同仁用不同的角度立場來思考,以及商場上的談判處理,沙盤推演等等。這種做法與Teaching的差別是態度要和緩,需要有耐心,嘗試與同仁討論而不是自顧自的一直講。在Mentoring的過程中,是把教育時間拉長,不厭其煩地強調經營重點,讓實際執行者隨時保持警覺,也隨時保持在正確方向上。

研究發現,「意願」才是影響執行者績效的關鍵,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有沒有心。不同領導風範造成的意願程度不同,執行績效也就有差異。雖然說國內經營者與主管都還是偏好以信任作為任用的依據,不過信任不代表不需要檢驗同仁的執行過程與產出,相反的,適當的了解與討論才會有mentoring的效果,也才能產生好績效。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