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經營,很現實的就是數字見真章──賺賠一目了然。我們必須要把焦點放在創造短、中、長期的營收,所有行動都是來支援營收的。也就因為如此,我們必須要了解,大多數決策必須要屏除潔癖與苦衷,因為決策肯定是在利害權衡之下做選擇,我們有自己的偏好,也不想被別人誤解,但偏偏擔任企業主管,這兩件事情都不能擁有。

名相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管仲病危的時候,齊桓公來看他,問說:「我該把相位交給誰才適當呢?鮑叔牙可不可以?」大家都知道鮑叔牙與管仲是生死之交,可是管仲說:「不可以,因為鮑叔牙對於人有潔癖,好的人才他喜歡,只要能力稍差一些他就討厭,這樣子是無法擔任宰相的。」管仲這番建議讓自己承擔了苦衷,因為他能當上相國是因為鮑叔牙的推薦,可是他卻反過來說鮑叔牙不行!真正站在大眾利益的立場來回答,雖然公正,可是會被誤解。再者,有潔癖不好嗎?重點在於能不能忍住,我們都希望事情盡善盡美,可是時間資源有限,如何能客觀地抓住那個點,而無視於自己對於潔癖的要求,是很重要的訓練。

秉公處理並不一定會得到掌聲,我們可以說大家都看得比較短,對於自己的利益也看得特別重,所以當我們擔任主管時,遭遇到的往往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尤其在用人上面更是如此。不管一個人表現多麼好,如果問周遭的人,甚至他的上司,得到的評論不外乎:「小A他表現很好,可惜……」或「我很欣賞他,不過……」。所以說,從別人的角度來看,我們都不完美。同樣道理,我們也不可能找到完美的團隊。古時候有人請教中國著名的富豪陶朱公,為什麼他能夠三次散盡家產、還能三次成為巨富?陶朱公說,我把機會看得比人還要重要;我把廣納人才看得比篩選人才還要重要。他的做法很簡單,就是盡量找人才進入團隊,透過團隊文化的篩選,淘汰不適合的,留下合適的。如果我們對挑選人才有潔癖,到後來真的會找到千里馬嗎?回顧歷史,有人曾經精挑細選出最好的團隊然後成功的嗎?似乎是沒有。

當團隊面對的是每天都要求新求變的環境時,也不能有100%潔癖。我們必須要在完美、超值與堪用三者中定位出我們期望結果的折衷位置。我曾經跟一個成功的CEO談到他們公司的某產品,他竟然坦言:「我不喜歡。」老闆怎麼會同意生產自己不喜歡的產品呢?「但是如果這個產品還在實驗室,我就表達自己的意見,結果產品可能不會上市」,他解釋,「如果我忍耐一下,先讓產品的第一版做好,小量上市,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修改來提升。」潔癖有時會促使我們想要讓產品達到「一擊必殺」的滿分程度,可是後來發現,市場根本跟我們想的都不一樣……反而90%的時候就出來試水溫可能還好一些。

只要是做決定,就必然要思考利害關係,內外反覆評估。隨著環境變化,決策需要聚焦的重點就不相同,既然有聚焦,表示資源分配不會對稱,肯定有人多有人少,這就會產生苦衷。當然,把不完美的產品送上市場測試水溫,難免會因為品質與庫存問題遭到質疑,或者銷售不良引起爭議,這些也都是苦衷。投石問路是為了防止更大的損失,或者找尋真正的商機,必要的小戰役的損失換取重要的情報應該是合理的。有很多公司堅持做出完美的產品,到頭來市場並不買單,這種尋求決一死戰的預期,反而才是恐怖的決策。Apple的產品,都有為了下一款產品所埋下的伏筆,我們說Apple很完美嗎?New iPad最近才因為過熱引發爭議呢!之前還有天線收訊不良的問題,但是因為他瑕不掩瑜,仍然是暢銷產品。

當我們大力投入市場,市場總像一堵牆壁,可是如果我們巧力逐步進入,那麼進入市場有可能像把手放進水裡一樣簡單。循序漸進是比較好的方式,逐步加大力道,就可以用較小的成本來達成更大的效果。這個過程中,主管可能承受著各種誤解,忙著解釋未來會有成效,忙著持續加大市場力度,卻仍然被內部人所質疑。除了面對市場,面對內部管理也是一樣的,處理人與資源分配的問題,都是說不出來的苦衷。不過這過程是必要的,因為事情如果都很順利,那麼表示所有問題會在未來一次出現,把我們吞噬掉。

對於服務客戶的到位程度,是唯一不可以妥協的潔癖。一個知名電子產品的品牌經理就說:「品牌,都是細節累積的」。從商品的設計、外觀、包裝的精緻,說明書的詳細,客戶服務的周到,還有使用的方便性等等,這些細節都是不可以妥協的。由於產品是可以持續改善的,如果我們不貪心,每次只要求改善10%,同仁能承受,我們也不會有苦衷。如果忍耐一下潔癖,一開始推出90%的產品,第一次改善10%,就接近滿分了,再改善一次10%,對於消費者而言就已經超值。如此,在time to market與產品成熟度之間的苦衷,應該就可以不用那麼難決定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