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來說,任何的概念、想法或是發現都能寫成一本書。這沒有任何疑問。不過在另外一方面,我們其實常常忽略了,人們的心中對於「書」這個古老的溝通媒介,或多或少總還殘存著一份鄉愁式的期待與想像:書所承載的內容,應該要比其他的媒介更具普遍的正確性,適用的持續性。

電視、報紙、乃至口說的內容朝生而暮死,似乎沒那麼令人錯愕;昨是而今非,似乎也不那麼讓人憤慨。但是對於書本,我們對它有一種獨特的信賴,書上講的東西,應該要能經得起時間的刷洗,罩得住超越個案的檢視。

「財經」這種書類問世以後,我們對於書的浪漫期待面臨了嚴峻的考驗。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我們書架上幾年前買的財經書,有幾本是我們覺得值得拿起來再重新一讀的?應該很少。這倒不是財經書的作者識見特別不足,而主要是財經書的特殊屬性使然。

臺灣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13年,中國大陸更短至3.7年,即使是全球前五百大企業也不過40年。當你寫作的企業要「永續經營」都是個神話,闡述這家企業的書又如何能傳世不朽呢?而且我們別忘了,企業即便沒有破產倒閉,營運狀況有上下起伏勢必也在所難免,今天的英雄可能就是明天的狗熊。

財經書還有資料來源的問題。企業大概是當代社會最不民主化的組織形式之一,如果企業主不願意配合,寫作者很難一窺企業營運之究竟。企業主願意配合書籍撰寫的,卻又很難不偏向對企業有利的那一邊,與企業經營的真實樣貌有一定的落差。有些書則根本是在企業主的授意或是資助下完成的,這類書籍比較適合以行銷或公關文宣看待。

企業所面對的競爭是動態的,今天戰無不勝的經營策略,明天就未必是如此了。具有產業標準的產業應該採行開放策略、廣納盟友,這在過去幾十年間幾乎被當成顛撲不破的「真理」,但是在很「閉鎖」的蘋果近幾年大獲成功之後,這真理的含金量也已開始大幅降低。文學書勾勒的人性可以歷千年而不變,財經書講的經營法則卻必然是權宜的、在特定時空環境下才適用的。

因此,我們要如何閱讀一本財經書呢?因為我上面說的理由而就拒絕了財經書籍,這是沒有必要的。要在現代商業體系中討飯吃的工作者,擁有一定程度的商管財經知識是必要的。我們只需要將以下幾點謹記在心:其一,每個人有他獨特的發言位置,聽不同的人發言,我們要先想想他為何這樣說?其二,再怎麼絕妙的經營奇招,我們都應該回頭看看這樣的奇招是在什麼樣的環境、產業、與產品屬性條件下才發揮功效的;其三,真想有為者亦若是,也要看自己所擁有的條件與時空環境與書中所述究竟有何差異。

簡單來說,所有的書都有因時、因地、因人而生的侷限性,但是財經書尤然。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