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小孩Bill在學校裡面有些不適應,班導師跟我朋友說,他很「擔憂」Bill的表現,他打算調降對Bill的評價,並且跟其他小朋友的家長說,要請自己的小孩注意一下Bill。朋友跟導師表示,Bill知道自己的狀況,請大家幫助他,給他時間。導師回答:「按照我的經驗,還有公正的做法,我必須要先警告大家準備好而不要也被拖下去才行」。於是Bill在學校被孤立,然後導師的「擔憂」變成了「事實」,導師跟家長們說,他的看法是正確的。Bill最後自暴自棄,朋友只能幫他辦轉學。「為什麼小朋友還沒有變壞之前,整個環境就放棄他,讓他只能走向更糟的情況呢?」朋友跟導師抗議,導師說:「小朋友的好壞必須要自己對自己負責,我們只是警告大家,對Bill的付出可能會白費。事實上Bill到後來不就是變壞了嗎?」

末日博士說,金融海嘯會發生,果然金融海嘯發生了。接下來,很多本來沒有聲音的機構都開始發出聲音,用「擔憂」作為依據,擔憂希臘、葡萄牙的前景,所以不用等它們做什麼,就先調降其信用評級再說。由於被調低了評級,大家就更不願意幫忙,於是這些被擔憂的國家遭遇到的對待,就像Bill在學校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大家更不願意幫忙,他的情況只能越來越壞。

「現在世界經濟混亂,不就是這些先知在那邊作怪嗎?」一個金融業的長輩說,「不等別人改善措施,就先調降評價,然後阻斷對方的退路,還沾沾自喜以為是先知。」只要擔憂,就先扔石頭,而不需要說法。扔了石頭砸中對方,讓對方落到井裡面,還說自己早知道他會掉下去,中立的立場不應該伸手幫忙;不過只是「擔憂」就降低評級,這算是專業與中立嗎?

Bill的老師說,家長們可以不相信不要聽老師的說法呀!朋友告訴我,家長們怎麼可能不聽老師的話呢?同樣的,評級公司可以說,這只是參考,可以不用理會,但大家怎麼可能不採信呢?

開公司的長輩,因為週轉需要向銀行借錢,銀行說:「因為商業模式是代工,沒有太大的獲利遠景,所以額度低,利息高。」長輩說,代工的利潤高低是要看產品的,但是銀行因為「新聞報導」說最近很多投資人都看空代工龍頭鴻海,所以代工沒有前途。「代工在未來二十年仍然會是很重要的模式,怎麼可以現在就論定沒前途了呢?那些資產百億的公司不都在代工嗎?」長輩忿忿不平地說,但無奈先知們認為不應該把錢放在代工業者的身上,就像老師說:「Bill可能變成壞孩子,雖然現在他還不壞,可是我很『擔心』。」這種莫名其妙的擔心,真的可以拿來當作「蓋棺論定」的理由嗎?專業是否只是心理因素的反射而已?

心理學有所謂「羊群效應」的理論,專家的言論會造成群眾盲從行為,就好像中世紀歐洲流行燒死女巫,只要被「懷疑」是女巫,就要被盲從的群眾燒死。「懷疑」與「擔憂」雖然只是專業人士的心理狀態,雖然有數據可以查考,但是專業人士不用說明,群眾就會自己把女巫抓起來燒死,而專業人士卻無辜地說,我只是「懷疑」與「擔憂」,天曉得那些人沒有判斷力!

現在大家總是把錢握得緊緊的,就像Bill同學的家長們,把自己的小孩保護得好好的,因此老師的擔憂,對家長而言具有強烈的「蝴蝶效應」(南半球的一隻蝴蝶拍動翅膀,可能造成北半球的一個暴風雨)。曾經擔任過評級工作的長輩說,這其中有兩個問題導致先知的善意演變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一就是「及早知道及早預防,好過事發之後的危機處理」,不過大多數人對於「預防」的做法就是「敬鬼神而遠之」,怕被風暴掃到。第二就是「資訊大幅度被簡化」,一份厚厚的研究報告,由於媒體需要效果,於是大幅簡化內容,採用誇大的標題,因此讓蝴蝶效應更擴大。加上網路可以讓訊息傳遞零時差,風暴可以在一天之內席捲至少十億人!難怪許多經濟學家說,未來的世界局勢只會更動盪,因為每個人都「立刻」對訊息產生反應,好的消息可能形成普通好的現象,但是壞的消息一定會讓情況變得更壞。

大多數人都會希望資訊是及時、公開、透明的,但及時的資料常常是不完整的,當大家都想搶第一手資訊的時候,這些不完整的資料就引發了風暴。「獨立思考」是比較有機會在劇烈波動的經濟環境下生存的條件,不至於因為跟隨驚慌的羊群奔跑,而演變成為「跳下懸崖的旅鼠」(因為前面的旅鼠跳下去,後面的旅鼠也盲目地跳──事實上大多是被後面的旅鼠給擠下去的)。很多業界的長輩說,未來大幅波動的環境下,都是失足一次就斃命的情況,先知的預言只會加速我們掉下去的速度,所以平常多看清楚訊息背後的意義,弄清楚逃生路線,還有最重要的是保守穩健的經營方式,多留一些籌碼在手上,做好長期研發與產品布局,雖然免不了被環境影響,但是用在克服困難並且順利存活應該是綽綽有餘的。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