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最近出了一臺平板電腦叫「ASUS Eee Pad Transformer」。這臺被叫做變形平板的電腦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可以很方便地外接鍵盤,讓它用起來跟筆記型電腦沒兩樣。

我初看華碩電腦的新產品發表會,倒也覺得這是個相當不錯的創意,既趕上平板電腦的熱潮,又可以解決筆記型電腦長期使用者的習慣問題。但是在我心中,又隱隱然覺得這個產品有某種不對勁的地方。

再三思索,我才漸漸了解這平板變形金剛讓我覺得古怪的緣由。華碩在設想這產品時的推論邏輯相當合理:平板電腦的概念早已出現多時,在iPad之前為何遲遲不能普及?因為如果用平板電腦來替代筆記型電腦,要完成某些工作相當不方便(比方說,文書處理)。產品當然是為了解決使用者的需求而生,理論上來說,化解了消費者兩難處境的變形平板應該是一個很棒的構想。

但是變形平板的局限也正在於此:一個到處找市場需求缺口的企業,注定也是一家沒有「character」的企業。它的產品,並不反映它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與看法;它和這家企業過去經營的軌跡與成果,幾乎沒有什麼血脈相連的關係,如果不看商標,你也有可能猜測它是某甲或某乙公司的產品;它對平板電腦的未來,沒有提出任何令人興奮的看法。

平板界的變形金剛,原本應該是讓人覺得「很酷」的產品,但是它卻一點都酷不起來,因為它甚至不是一個「向前看」的產品,而是「回首」筆記型電腦的過渡型產品。

我倒不是說變形平板不是一個好產品,我也相信一魚得以兩吃,的確可以滿足現階段很多人的需要。而是華碩這樣一個產品,具體而微地反映了臺灣一線電子公司發展的困境,特別是以自有品牌為定位的電腦公司。

如果開發出變形平板的是一家中小型的電腦公司,那我會說這是一個很棒的「利基型」產品。但是華碩終究是一家市值1,500億、筆記型電腦出貨量全球排名第四的臺灣指標型企業,這樣的產品開發思維就會是它很大的限制之所在。這就如同,為觸控智慧型手機加上鍵盤的手機公司,一定不是、而且也將不會是觸控智慧型手機的領導廠商,是一樣的道理。

臺灣的一線企業如果要能成為真正世界一流的企業,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既有」的市場找缺口的階段,我們必須要有界定產品、甚至是界定使用者需求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其實並不是取決於技術,而是關乎想像力、關乎我們想問題的方式、關乎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方法,關乎我們究竟是如何定位自己。我最近重看了Steve Jobs在幾乎是二十年前接受採訪的記錄片,在片中,Jobs所表達的對蘋果、對產品、以及對世界看法,幾乎可以原封不動地套用在現在的蘋果公司、以及蘋果產品上。看起來最酷、最時髦的蘋果產品,其實有一個不變的老靈魂。而這樣的靈魂,永遠是不可能透過分析市場的缺口而得到的。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