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世界的主要媒體都在談人民幣升值問題,談中國房地產泡沫問題,雖然看法常常是負面的,認為泡沫終將破裂,經濟會再度衰退。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在大陸的一些城市中跑來跑去,感受到的並不是泡沫,而是人們對於社會持續成長抱持著希望,因為有了希望所以願意投資,因為不擔心明天會沒有工作,所以願意承擔大量貸款成為房奴,這些現象讓我開始思考,是否團隊有了希望,就會拼命努力向前,因而避免掉各式各樣的危機?

很多長輩告訴我,日本人不喜歡被派到海外工作,雖然薪水增加了,但是可能永遠無法回到日本總公司任職,因為職缺都被占光了。同樣的心態也發生在國內的員工身上,開疆拓土的事情沒什麼人想做,公司不會把具有海外歷練的人拔擢成為重要幹部,因為他們「跟總公司的作業脫節」,或者「績效表現看不到」。

太多公司的領導者把自己定位成管理者,沒有認真思考未來,總是在處理眼前的雜事。以前企業經營,我們總說努力苦幹實幹就會成功,但這種模式在當前的社會中已經不太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策略,正確的策略可以讓大家避免白跑一趟,努力仍然是必要的,可是得常常去想策略正不正確?方向正不正確?因為商業環境已經不再是以前那種做什麼就賺的時代。正確的策略,是可以讓人看到希望並且能獲利,並不是裡面有新東西,而是簡單到讓大家覺得可以輕鬆達成。「我可以做到!」這種感覺讓員工看到希望,自然就會產生力量。

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從國外百大CEO的回答整理出來,發現順序是「溝通」,「啟發」與「傾聽」。我們當然會質疑,為什麼沒有制訂方向這件事情?這些CEO們回答,「因為我們可以從部屬、同業、朋友……等聽到答案。」不管是大團隊與小團隊,領導者必須要讓團隊中的每一份子都清楚明白團隊的願景與目標,這包含了持續地說明,教育訓練,獎勵措施,還有文化的建立等。願意溝通的領導者才能帶來希望,關上溝通大門的人,大家都懶得跟他談。因為時代在變,主管一個人的智慧並不足夠,需要有團隊創意來互相激盪,從激盪過程中產生對於工作的熱情與希望,員工向心力與生產力自然會提高。啟發與傾聽也都是提升員工希望與熱情的技巧,一方面領導者以自己的視野與見識來啟發團隊,而團隊將自己的建議提供給領導者,可以讓彼此都對對方產生信心,也產生希望,因為自己在這個團隊中的貢獻是很清楚的。

太多成功的例子,告訴我們最微小的希望可能具有最大的成功機會。一個長輩,幾年前因為工廠的經營遇到了瓶頸,他需要改善供應鏈體系,尋求新的合作夥伴。但是因為符合資格的供應商很少,於是他開始到處找,半年裡面大概就拜訪了50家廠商,就在快要放棄的時候,原先符合資格但條件沒談好的一個對象,終於還是被他的誠意感動了,也就答應了合作條件,工廠的經營這幾年下來成長了很多倍。

我們一直都以為超級業務員的業績都是天上掉下來的,卻沒有注意到,這些成功的業務人員,往往都是堅持到最後一線希望,而獲得訂單的。我有個朋友,為了與重要客戶交易,他常常到客戶那邊走動,除了獲得最新情報之外,也培養彼此的交情,最後終於在他送第25次樣品之後獲得了合作機會,並且讓公司的業績拉了上來。還有人明明沒機會了,但還是想辦法算準了對方決策者可能出現的時間與地點,裝作不期而遇的樣子,最後還是把訂單拿到。

「如果只是想著希望而沒有行動,希望只能算是白日夢!」行動才是讓希望成真的關鍵,而且大多數都不止一次的嘗試,當然也就不只一次的挫折。固然持續的行動、分析、再行動是通往成功的路,但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這些行動必須要保持在最低成本消耗的情況下進行,甚至得先把低成本的行動都地毯式思考與執行一次,再來處理那些需要耗費大量成本的嘗試。當心中有希望的時候,難免我們都會急躁地想做些什麼來抓住這個希望,然而胡亂地嘗試與行動可能只會把希望弄成失望,整個過程必須要認真地分析每次行動的結果,行動當然要迅速俐落,但要實現希望,尤其是微小的希望,更不能急,一定要穩下來。

不管是逆境與順境,企業的希望是需要由領導者來創造並且維持的。可是蠻多的領導者並不認同「希望」這回事,期望員工能拿出專業的精神努力打拼。有很多的領導者常常怨嘆同仁不積極、不主動,可是卻沒有想過,給予員工薪水只是基本的事情,要能用希望激勵同仁才有辦法持久。而且也不能三不五時就換一套說法,必須要讓希望隨著時間轉移成為目標,漸漸地可以被達成,當希望成真的時候,也就是領導者的信用建立的時候。這樣子大家可以懷抱著信心往下一個希望前進,效率肯定比使用蘿蔔與鞭子的方法來得好很多!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