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很重要的一個特色,是他的時間與精力,被切割成工作與消費兩端。像日本的電視節目介紹的「自給自足農村生活」,只有很少數人才做得到(否則也不會希罕到可以做成電視節目啦)。

光想著消費不想工作的人,這種人通常在我們的社會不受讚許。因為很顯然地,要達成這樣的生活模式,要不你有個家財萬貫的爸媽,要不你就是預支未來的敗家子。

拼命工作只為了把錢存起來,在過去很被視為是一種美德。德國的社會學家韋伯甚至認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新教徒認為努力工作、崇尚節儉得以榮耀上帝的工作倫理有莫大的關連。在華人社會,雖然不是出自宗教情懷,認真工作少花錢也是普遍受到讚許的一種人生態度。

消費社會最重要的特色,同時也是臺灣上個世紀末以降最重要的轉型之一,就是上面說的那種重工作輕消費的價值觀,逐步在轉變或說是式微當中(當然,我們也不宜過度誇大這樣的轉變的幅度與速度)。認為工作與消費一樣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的人,在年輕一代中占了越來越高的比例。

我們的媒體,通常很誇讚那些對於工作和消費都很有熱情的人,這樣的人被定義為最是能「活出精彩人生」,用力地工作,用力地玩,最好年輕時就累積驚人的財富,然後在你死前盡可能把這些錢花光,最是不枉此生。
只不過,這樣的人生態度基本上只是「理論上」的可行性較高,在「實務上」能做到的人微乎其微。因為我們的人生,不管你有多大的熱情,最無能為力改變的,就是每個人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時這個事實。我們都面臨了「意志」與「時間」不對等的問題。

要對工作與消費都有很高的熱情絕對不是什麼難事,但是你越是認真工作,你越是沒有時間好好花錢(倒過來也是一樣的)。我們不妨可以看看身邊的人,有多少人會說,等我賺夠了錢,我就要去如何如何(環遊世界之類的),但是真正如何如何了的那些人,反而多是那些沒有什麼錢就毅然決然如何如何的那些人。期待賺夠錢才如何如何的人,通常就是覺得錢永遠都不夠的人。等到那天他們真正從工作的行列停下來了,並不是他們真的覺得錢賺得夠多了,而是他們再也沒有力氣工作下去了。弔詭的是,通常這時候他也不會有時間、精力與熱情來消費他賺到的錢了。

當代人所面臨最困難的抉擇之一,就是如何在工作與消費的擺盪拉踞間取得平衡。104人力銀行最近有一項調查顯示,46%曾任職科技業的人不想繼續待在這行,沒幹過科技業的人倒是有67%想進這一行,其實就彰顯了多數人的矛盾兩難:有錢的沒時間花,有時間的錢不夠花。

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鼓勵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的領域都能發光發熱,多數人所能感受到的,其實不是盡其在我的精彩揮灑,而是時不我與的挫折喟嘆。熱情得選邊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無奈。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